用心去感化学生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马利华
[导读] 当前的教育,老师的管理方式不断地发生着“质”的变化,那种严格地“打骂式”管理越来越不合时宜,“打骂式”的旧管理不但被学生、家长反感,即使老师自己在事后的反思中,也特别“后悔”自己的管理方式。
        马利华
        内蒙古赤峰市林东第一中学  025450
        摘要:当前的教育,老师的管理方式不断地发生着“质”的变化,那种严格地“打骂式”管理越来越不合时宜,“打骂式”的旧管理不但被学生、家长反感,即使老师自己在事后的反思中,也特别“后悔”自己的管理方式。“打骂式”管理方式,学生仅仅是怕老师,从内心对老师没有感情,老师是逼着孩子学习,一旦老师有所放松,孩子必然放松。每天,老师和学生之间斗智斗勇,学生累,老师更累。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多年之后遇见老师,产生报复老师的原因。社会在进步,孩子的想法也在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去探索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并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深化,并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
        关键词:管理  心  感化  学生
        教育是一个创造智慧的平台,教育是教师的语言艺术延伸;教育是教师展示心灵的窗口;教育是教师思想与社会思想的碰撞;教育是教师用心去感化学生,实现着心和心的交流。
        随着教龄的延续,我越来越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学生管得太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要让学生善于“展示”自己,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跳跃”。一个有冲劲的学生才有激情,一个善于展示自己的孩子才能思维活跃,才富于想象,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善于抓住机遇,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创新。
        这届文理分班后,我发现我班有一个叫馨怡的女生特别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下课后就去楼道的角落里面对着墙站着,自闭现象明显。我没有马上找她,利用自习课,我分别找学生单独交流,很自然的就轮到了她。开始从她的家庭谈起,但是谈起家庭,她特别有芥蒂,不愿意说,没有办法我又问了她的爱好,她仅仅简单地回答了一句“我喜欢画画”,就再也不说话了。由于第一次和她交流,馨怡对我基本上没好感,也谈不上信任。我呢,除了知道她喜欢画画,什么都不知道,想和这样的孩子交流也只能再想别的办法了。第二天讲课,地理课的地图我故意画的歪歪斜斜,在课堂上我给同学们赔了礼,告诉他们我绘画的“天分”太差,没人教我,这么些年学生也一直笑我。说这些时馨怡一直低着头,当我说到我的绘画太差没人教我时,她抬头看了看我画在黑板上的地图,然后又低下头。第八节课,我把她找到我办公室,直接就问“你真的会画画?”她抬头看看我,简单的回答“嗯”。

我马上说“你教我学简笔画吧,我教你地理,怎么样?”,她抬头看看我,又低下头,不再说话。哎,又没有成功。
        一周的时间,我班的“代理班长”下课时都在班级里大声的说“老师的地理图太差了,我们都看不懂地图”。时间到了下一个周一开学的晨读,班级里特别的安静,我一脸茫然的进入班级,当我走到讲台时,看到有一页对折了的纸,上面写着“绘画小技巧”,我打开它,仔细的看着,时不时在黑板上画几下,看着我黑板上的“杰作”,想着这个小“老师”的指导,我知道我距离打开这个孩子的心很近了。
        上课时我的图画的稍微好些,课间我把馨怡单独留下,感谢她给我的指导,同时希望她能教我一些“真本事”,她一直没抬头,不敢直视我,但是我很意外的听到“老师,我试一试”。
        在馨怡的帮助下,我的绘画天赋展示的“淋漓尽致”,她也开始试探着和我有了一些交流,从交流中,我知道她是单亲家庭孩子,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忙着赚钱养家,根本顾不上管她。她从小就不知道父亲是谁,也害怕别人歧视自己,所以就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朋友,也不想交朋友。就这样,我算是她高中的第一个“朋友”了。在整个高一的一年时间里,我不断地把她的“朋友圈”壮大了。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过,馨怡的性格变得逐渐开朗,现在她能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教育别人的过程,也是成就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给与了馨怡帮助,别的同学也看到了班主任对这个孩子的真正的关心,也收获了感动。能让孩子们真的感动,他们才能真正地服从你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办法让很多同学参与进来,我们一起努力建立起一个真正的“集体”,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家。
        我们班主任常说,一个孩子对于班主任来说仅仅是你全班的几十分之一,而这个孩子在他的家庭里却是全部,是全家的希望。作为班主任应该有“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争取带上每一个学生。看着孩子们的不断地成长,看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进步,看着每一个学生幸福的从高中毕业,自己也特别感动。
        教育是一扇“门”,是从里面打开,还是从外面打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何打开这扇门,我认为是“用心”打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