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月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150080
摘要:艺术管理受到当代艺术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艺术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把握好艺术管理的规律与特征,创新艺术管理的方法和制度,才能发挥艺术管理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从视觉文化角度出发,首先概述了视觉文化环境下艺术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服务性、建构性、媒介性等典型特征,随后从完善管理制度、壮大艺术产业、发展公共艺术等方面,就如何做好视觉艺术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视觉文化;艺术管理;媒介化;公共性艺术
20世纪90年代,视觉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且热门的学科,对视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及视觉文化环境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正如视觉文化研究的奠基人-W.J.T米歇尔在其著作《图像转向》中提到的:“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视觉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维认知、审美情趣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对当代艺术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从视觉文化角度探讨艺术管理的特征与策略,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课题。
一、当代艺术管理现状
当代艺术发展表现出多元化、现代化等明显特征,为我国艺术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艺术家背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复制抄袭、急于求成,在浮躁的社会中不能沉下心来认真地打磨自己的作品。由于缺乏这种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自然也难以创作出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从长远来看,对良好艺术创作风气的形成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创新艺术管理既具有必要性,也存在紧迫性。
二、视觉文化环境下艺术管理特征
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是伴随着近代摄影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在这之前,人类文化一直处于“读写文化”阶段。直到1974年,“新艺术史”学派推动者--迈克尔·巴克森德尔,在其著作《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家》中,首次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和普及,直到现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全面覆盖,视觉文化环境已然形成。在这一环境下,艺术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艺术管理具有公共服务属性。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国家层面上,通过制定并落实多种政策性法律法规,让艺术产品得到保护、得以传承,同时面向公众提供艺术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在民间层面上,一些社会组织或机构,也会定期开展艺术公开交流会,在艺术文化的探讨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了艺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了保障艺术的公共服务价值得到发挥,需要实行配套的艺术管理。例如,我国有专职的艺术部门,对大型的公共性艺术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建设(如国家大剧院),或者是组织开展全国性的文艺活动、艺术演出(如文化下乡)等。由此,艺术管理也具有了明显的公共服务特征。
其次,艺术管理具有建构性特征。多元文化融合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不断刷新公众的审美标准。建构符合视觉文化环境的艺术文化价值评判标准,成为艺术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艺术管理侧重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2种形式,即对内建构和对外建构。前者主要是根据时代变化和艺术发展,制定符合公众审美标准的管理政策,保证艺术创作能够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后者则是基于文化全球化的考量,为国际间的艺术文化交流与传播创设便利条件。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无论是对艺术创造形式还是公众审美习惯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建构符合新媒体环境的艺术形象和视觉表征,也成为艺术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
最后,艺术管理具有媒介性特征。当代艺术无论是从创作角度还是从传播角度,都无法摆脱对媒介的依赖,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使得这种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艺术管理的媒介性特征,可从两方面进行概括:其一是艺术管理活动的媒介化。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开始尝试借助于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并将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以便于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吸引更高的关注度。对于艺术管理者,也要与时俱进的转变管理思维、创新管理方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故而艺术管理表现出媒介性特征。其二是艺术管理方式的媒介化。基于视觉文化环境的艺术管理模式,有必要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工具,例如VR艺术馆、线上艺博会等,不仅打造了艺术管理的全新形式,而且也满足了更多人的艺术欣赏需求。
三、视觉文化环境下艺术管理的创新策略
为了更好发挥视觉文化环境下艺术管理对艺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应当迎合新时代、适应新环境,主动尝试一些新型的艺术管理策略。无论是艺术管理者还是艺术创作者,都应当将艺术健康、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进而围绕这一目标,在各自的立场上做出努力,确保目标的实现。
第一,创设有利于艺术管理的环境。一种措施是从制度层面,实行更加完善的艺术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艺术实体,应尽快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推进视觉文化环境下艺术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另一种措施是从人员层面,协调好创作者和管理者的关系。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才能减轻艺术管理的阻力。从艺术管理者角度来看,要适当放权,减少行政干预,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而从艺术创作者角度来看,也要强化职业素养,创作出真正迎合大众审美,内容与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
第二,培养和发展艺术产业。艺术管理的目的之一,在于实现艺术文化、艺术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始终坚持艺术创作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基本原则,主动迎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文化诉求,发展和壮大艺术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艺术管理的时代性、实效性。当然,也要适应视觉文化环境的特点和要求,秉持“扬弃”原则,对于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或者是与大众文化诉求相背离的部分,果断抛弃,这也是实现艺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大力推进公共性艺术发展。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应只追求“阳春白雪”,更要关注“下里巴人”。一方面要求艺术创作者,经常性的到基层采风,寻找创作灵感,倾听群众诉求,使艺术作品能够接地气。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扶持或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公共性艺术的运营与管理。像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展更多公共艺术展览等,既是当代艺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持视觉文化环境下当代艺术健康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结语: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诉求增长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对视觉艺术文化的期望也随之升高,提升视觉艺术管理水平也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完善配套制度、制定相关政策,为艺术管理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提升艺术管理效率;通过培育和壮大艺术产业,迎合大众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有助于彰显艺术管理的时代特征;通过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公共性艺术发展,有助于更好履行艺术管理的服务职能。在视觉文化环境下,统筹做好这一系列的配套工作,以促进艺术管理进步为契机,才能支持我国当代艺术不断突破、创新,实现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端廷.从视觉艺术到多觉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展览方式的挑战(下)[J].东方艺术,2015(07):162-163.
[2]孙钰然.科技赋予艺术更多的可能——论科技在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体现[D].中国美术学院,2015.
[3]秦佳,王箫音.视觉文化语境下纳米艺术图像的美学认知[J].美术观察,2020(10):82-84.
[4]刘向娟.光怪陆离的野生时代:2019当代艺术展中的艺术奇观[J].艺术与设计,2020(01):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