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杨晓琪
[导读] 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成为技工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将在技工教学领域逐步推行。
        杨晓琪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成为技工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将在技工教学领域逐步推行。本文以数控车专业轴类零件图的识读和测量为例,将《机械制图》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进行一体化模块教学的设计。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机械制图;技术测量;实训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成为技工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将在技工教学领域逐步推行。
        笔者长期从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课程的内容有重复,比如《机械制图》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这两门课,在我校区的课程设置中是先上《机械制图》再上《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课由于课时所限,对零件图的技术要求不能仔细讲解,导致学生的读图能力不强。而在上《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时,因为《机械制图》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些遗忘,再加上读图能力不强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这样的课程设置反而互相制约了二者的教学效果。
        如果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教学,教学内容不再重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现以数控车专业轴类零件图的识读和测量为例,将《机械制图》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进行一体化模块教学的设计。


        一、课题设定:
        根据《机械制图》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具体要求,实训课题设置如下:
课题号                课题任务
实训一                轴类零件的直径测量
实训二                轴类零件的长度测量
实训三                轴类零件的形状误差测量
实训四                轴类零件的位置误差测量
实训五                轴类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测量
二、过程设置:
序号              设置                  意义
1                实训目的        指出实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实训器材        标明实训中所使用到的器材,掌握其使用方法
3                实训理论        掌握在实训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
4                实训步骤        规范学生的实训操作过程
5                实训思考        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6                实训报告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总结实训结果
7                实训评价        老师根据实训报告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三、具体实施:
        以实训一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实训一:轴类零件的直径测量
        1.实训目的
        (1)掌握极限与配合的相关概念
        (2)了解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读数方法
        (3)掌握外径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4)能正确测量轴类零件的直径尺寸
        (5)能正确测绘轴类零件
        2.实训器材
        (1)外径千分尺:0-25mm,25-50mm,50-75mm
        (2)被测工件:轴类零件,工件图纸见附图
        (3)绘图工具:三角板,圆规
        (4)偏摆仪
        3.实训理论
        (1)极限与配合的相关概念
        (2)外径千分尺的工作原理与读数方法
        (3)偏摆仪的使用
        4.实训步骤
        (1)根据工件图纸尺寸,选择千分尺的测量范围。
        (2)擦净量具的测量面与被测零件的表面。
        (3)校对和调整量具的“0”位。
        (4)将被测零件安装在偏摆仪上。
        (5)测量零件的各个直径尺寸并记录好数据。
        (6)根据仪器的示值误差,修正测量结果。
        (7)根据测量结果绘制工件图形,标注尺寸。
        5.实训思考
        如何保证测量轴类零件的直径时测量位置过圆心?
        6.实训报告: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填写.
        7.实训评价
        老师根据实训报告完成情况打分,满分100分。
        四、实施效果:
        1.合理安排课时
        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机械制图》在第一学期授课,计划为108课时。《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在第二学期授课,计划为72课时。其中测量部分仅占28课时,其余均为相关的理论概念,而这些概念与《机械制图》中零件图的技术要求部分有大量重复。如果将两者结合进行课题性的一体化教学,可合理安排课时,降低教学成本。
        2.链接相关知识
        将《机械制图》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进行课题性的一体化教学,便于学生将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和零件图的测绘这两部分知识链接起来,避免知识脱节,理论联系实践,形成对零件图识读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画图能力。
        3.丰富教学手段
        在《机械制图》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进行课题性的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时可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先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把课题的内容布置给每组的组长,让组长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过程中提前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助手。在正式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实践教学法,让每组的组长成为小老师对同学进行培训,老师可适当做一些补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4.易于教师转型
        随着一体化教学的推进,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理论课老师如何向一体化老师转型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测量对老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要求相对较低,易于上手,对一些年纪较大转型困难的理论课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转型途径。
        5.优化教学效果
        将《机械制图》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进行课题性的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这种教学模式能减少理论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教育是永恒的事业,它既需要思想也需要行动。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我们应该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我校区的现有条件和生源情况,逐步推进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大鹰、《机械制图》第七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2]钱可强、《机械制图》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7月
        [3]汪文俊、《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
        [4]忻良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
        [5]才家刚、《图解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