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与德育视角下的美术教育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成丽梅
[导读] 现如今,德育已被有计划有意识地纳入各科教学之中。
        成丽梅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太原 030401
        摘要:现如今,德育已被有计划有意识地纳入各科教学之中。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育中恰当地渗透德育意义重大,值得思考和探究。此前已有学者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对美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问题进行过探讨,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就这个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在阐述美育与德育内涵的基础上,解读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剖析两者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在日常美术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本文主要分析浅谈美育与德育视角下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美育;德育;美育结合德育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指出美育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完整健康个体的有效和必要途径。同样,在给中央美院的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他再次强调了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的内涵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在汉末学者徐干的著作《艺纪》中出现,但主要指我国古代礼乐文化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国外,则由德国思想家席勒于1795年在《美育书简》中率先提出,他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才能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在新时代教育观念中,美育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发展。“美育”又称作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最后能够创造美的一种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美育使学生能够表达内心情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因此,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日常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兴趣。
(二)德育的内涵
        “德育”一词,西方教育理论认为,德育即是“moraleducation”,他们将德育的概念狭义地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在我国教育界,德育则包含了更多内涵,比如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对于德育的界定,一般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德育的核心概念道德教育;“望多”指的是德育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品质等。简单来说,德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思想和政治教育为辅”。从情感上讲,我们还可以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二、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是其他教育开展的基础,课堂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的实施过程是学生形成自我人格、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步骤。教书育人,从某种角度讲,育人须先行于教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视为教学的核心。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依托,且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课程枯燥,学生难以产生积极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如能将德育贯穿其中,将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认识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多维发展,对于提升美育和德育工作的多元性和成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发掘和开发美术教学过程中蕴藏的德育教育功能,比如教师通过讲解美术作品中所传递出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窥探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创作思想等,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另外,美术教学可以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写生、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见识,让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


三、美育与德育结合路径
(一)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将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地影响。作为学生,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内容地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帮助他们辨别哪些是好的、应该吸取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应该过滤掉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向他们宣传一些正能量的网络平台和素材,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最强大脑》等,都是适合学生群体看的积极向上的节目。学生通过这样一些网络上可以获取的节目资源的观看,一方面可以领略我国灿烂的诗词文化和智力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网络是把双刃剑,但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从网络上吸取正能量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素材,更好地为美育和德育服务。
(二)在美术课堂内容中渗透爱国主义
        社会在不断提高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在生活和学习节奏加快的今天,一些教师和家长忽视了德育。相比于语文、数学等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美术、体育等课程更容易激起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因此,美术课是渗透德育的合适时机。德育首先要培养的是爱国主义。国家强大的生产力、较高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文化魅力可以使人产生“与有荣焉”的民族自豪感。其中,文化魅力尤其适合在美术课上展现。以瓷器为例,其流畅的线条、优美的造型、各种各样釉色的质感往往可以直击人心,如青花瓷的花纹、唐三彩的颜色、景泰蓝的工艺。美并不需要语言,而这些来自自己国家的美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瓷器的精致不同,陶器有着原始、大气的美和厚重的历史感。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陶制器具的图片,如河南龙山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器具,并向学生讲解陶制器具的起源和人类使用陶制器皿的历史。教师安排学生用素描画出陶器,既能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又能培养学生朴实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其中,陶埙作为新石器时代就有的乐器,声音低沉厚重,教师可在课上安排学生吹奏陶埙,让学生切身感受其文化底蕴。
(三)制度优化路向
        合宜的制度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投入人力、财力、物力以保证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艺术教育改革的支持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政府应积极调动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以满足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发挥其主导作用。其次,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应具有实践精神及行动力。在融合教育实践上,应主动借鉴经验丰富地区的先进模式。最后,应健全政府—高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统筹推进德育和美育融合发展。上海市在教育资源多主体合作中同样发挥了政府的引领作用,成立了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了“非遗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教育平台。同时,积极创新平台建设,将艺术实践基地作为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创新型育人载体。
结束语
        德才兼备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必备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熏陶是美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必然而且有效地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培养和耐心教育,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方可让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薇.基于文化产业的高职德育美育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4):64-67.
[2]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3]周毅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32,37.
[4]张燕.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科技风,2020(17):283-286.
[5]杨瑜.将德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67-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