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杰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和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以自媒体舆论环境下网络舆情发展现状为基础,研究如何构建高效的网络舆情调控和引导机制,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地方政府;网络舆情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空前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极大提升。截至2020年,中国网民的规模已达到9亿多。多元丰富的网络参与主体活跃于微信、微博、贴吧和论坛等自媒体平台。相较于传统媒体平台参与方式有限、信源单一的特点,自媒体平台更加开放和多元,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制造者,即时互动随处可见。然而,自媒体的隐蔽性、虚拟性和开放性也为网络舆情的升温和发酵提供温床,谣言、虚假信息带来的影响也被进一步放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的保障和坚守,当负面网络舆情爆发时,地方政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负面舆情会进一步扩散发酵,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构建有效的调控和引导机制,是地方政府治理网络舆情必须要面对的议题。
二、自媒体概念
(一)自媒体的内涵
自媒体,又被称为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是一种面对大多数人不定向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自媒体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能够让民众通过便捷的方式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实现从信息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分享者的转变,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格局。在自媒体环境下,传播工具和传播载体更迭衍生,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更广的覆盖面。微博、微信、贴吧、短视频软件等自媒体平台日益成为民众观点聚合、意见汇总的舆论场,将线下的民众意见和观点转移到网络。
(二)自媒体舆论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独有的特性。第一,传播主体多元复杂。截止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0%,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88亿[光明网.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 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超四千万[EB/OL]. https://politics.gmw.cn/2020-09/29/content_34235250.htm,2020-09-29],网民人数众多,背景多元。在自媒体环境下,便携式移动设备不断发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信息生产门槛降低,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第二,虚假信息泛滥。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以保证信息的真实与高质,发布和传播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自媒体发布的信息是民众意见建议的主观集合并不代表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信源极易裂变,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实时信息的发布成为信息中心和舆论中心,甚至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和不良舆情的制造者。
第三,突发性与破坏性并存。网络舆情难以预测,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很多舆情都是最先从网络中爆发,事件关注度和曝光度急速增长。如果真实信息发布滞后,负面舆情在高交互性和高自由度中易演化成为一场舆情风暴,给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
第四,政府话语权的削弱。传统媒体语境下话语资源的分配和网络空间中话语资源分配并不对等,话语资源的掌握者与参与者能够维持信息交换的稳定状态。大众信息参与有限,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下,信息的发布有严格的流程与规范,对舆情的引导也更加容易,大众对信息能够保持较高的认同。自媒体舆论环境下,舆情引导格局发生改变,网络参与主体不仅能获得更多信息资源,影响力也各有不同。披着虚拟外衣的个人、组织以及其他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在网络扩散中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挤压政府在舆论中的话语权。尤其当突发事件出现时,政府一旦不能及时的作出回应占据主流观点,舆情危机就极易发生。
自媒体时代下民众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发挥对政府的监督作用,促进政府工作信息公开,但是舆情泛滥和不良舆情发酵带来的“蝴蝶效应”也会对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合理的调控和引导,促使舆情向客观、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尤为重要。
三、自媒体舆论环境下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调控与引导的实践思考
(一)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调控和引导是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最重要的方式。近年来针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自媒体平台的更迭换代对单薄滞后的法律法规提出新的挑战。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我国对自媒体用户与自媒体平台直接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调控相关的法律尚有空白。一方面,自媒体平台数据体量大,具有即时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数据信息收集和异地取证受到数据真实性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双重影响,政府监管调控的范围以及行政手段的合法性也需要统一的法律授权以保证数据能够合法合规的获取。
第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调控引导受到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授权,但是未做出直接的规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层级低,对调控手段的规定可操作性不足,缺乏统一的标准,需要系统完善的配套规则辅助作为实施监管的相应依据。第三,网络舆情背景下衍生的公民权利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法律保障,现有法律法规对网民义务要求多,权利保护重视度不足。
政府作为网络舆情的引导者和调控者,也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适用者。从我国现实出发,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调控和引导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的法律效力,实现调控手段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调查研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和舆情调控中暴露的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建立调控和引导机制,及时准确应对网络舆情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具有裂变性、突发性的特点。传统的舆情管理手段重视管控,不能及时的披露信息,舆情进一步发酵进而带来不良影响。自媒体舆论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治理重在建设调控和引导机制,突出制度的优势和体制的力量以达到有效及时的应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畅通表达,切实根本的保障民众的表达诉求。网络舆情的聚焦折射出现实社会问题,是线下问题在线上的进一步发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诉求和对政府回应的态度。畅通民众表达诉求的途径,了解民众的需求,回应民众的质疑可以有效减少民众对政府的负面情绪。通过制定制度化、程序化的参与途径,建立有效的网络问政制度了解民意,畅通表达观点意见的渠道,可以使民众有序的参与。同时,政府加强对舆情动态的监控,及时的汇总、回应民众的诉求,降低负面网络舆情产生的可能性。
第二是遵循舆情传播规律,健全舆情监测和研判机制。舆情危机发生时不仅考验地方政府网络技术应急水平,还考验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管理理念。网络舆情的爆发虽然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突发性,但是舆情从酝酿到发酵却有迹可循。在自媒体舆论环境下,舆情的发酵存在一个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有序的引导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不同的阶段准备好不同的应对措施。在舆情酝酿期,地方政府使用网络技术即时监测舆情走向,通过数据挖掘、关键词检测、动态筛选等方式对地方重点关注的民生民情问题搜集和汇总舆情信息并及时通报情况。设立舆情预警系统,一旦出现舆情进一步发酵的态势及时主动的介入和疏导,防止小的舆情演变为大的舆情危机。在舆情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事件热度瞬时增加,此时事件曝光度和关注度会随着转发迅速增长,政府需要了解自媒体平台上民众的实时评论,监测相关新闻的报道并及时针对舆情事件做出客观的回应,消除民众疑惑,破除谣言,将舆论的方向引入正轨。在舆情发展后期,政府依然要保持警惕,防止舆情危机的新一波浪潮,同时对网络舆情中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依法处置。通过解决舆情背后的社会事件化解社会矛盾,才是从根源上解决舆情危机。
第三是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自媒体平台不仅是民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也是政府树立形象提高公信力的途径。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需要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界限,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官方账号,对于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借助自媒体平台便捷的互动功能,与民众即时互动,实现答疑解惑、政策宣传、形象树立、关系维护、民众监督等功能,力求民众能真实全面获取事件真相,减少非理性言论和谣言的散播,维护社会稳定。为了保证信息发布的准确合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舆情管理队伍人才的建设,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训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舆情应对能力和素质,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进行舆情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同时,要完善网络信息发言人制度体系,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三)掌握网络舆情话语权,坚守网络舆情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大原则不仅是新闻舆论传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同样是网络舆情管理中对网络话语权的要求。
纵观以往舆情危机,网络舆情事件发酵、爆发与网络话语权滥用有密切的关系。网络话语权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正不断向传统话语权掌握者施加话语压力,分散话语影响力。普通大众也可以借助网络话语权使自己处于舆论中心,加速舆情的发酵走向不可控的局面。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使用者是维护网络安全、保卫网络阵地、构建网络良性互动的重要话语者,加强地方政府的网络话语权形成政府主导民众有序参与的网络话语结构对网络舆情的调控和引导尤为重要。因此地方政府要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感度,及时迅速的掌握舆情变化,科学合理的处置舆情带来的不良后果,积极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降低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弘扬正能量,着力提升地方政府的网络话语权,保障网络舆论阵地,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舆情犹如双刃剑,是民众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的表现,也给地方政府现代化治理体系带来挑战。地方政府要以科学的理念和规范的程序应对舆情、调控舆情、引导舆情,不断创新,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坚守网络舆情阵地,促进我国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建华.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19.
[2]陈兵.自媒体传播中的舆情形成与政府舆情应对[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5):56-59.
[3]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5):1-7.
[4]尚红利.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J].行政论坛,2016,23(0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