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悦
合肥市翠庭园小学
摘要:留白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诗歌表现形式,旨在用简练的语言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品味诗歌时借由想象丰富诗歌表达的意蕴,理解诗人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填补古诗词中的空白,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本文将关注古诗词中的留白现象,并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不同的方法激发想象,填补古诗词留白,从而体会古典诗词言简意深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诗词教学 留白 想象
一、古诗词中的留白现象
留白,是中国艺术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画,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在绘画作品中,留白可以创造出空间感,赋予其深远悠长的韵味,从而达到少胜于多的美学效果。
画艺如此,诗艺更是如此。在古典诗词中,诗人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在字里行间留下想象空间,使得意境深远,余韵悠长。阅读赏析时,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的画面意境进行扩展,补充和再创造,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例如在古诗《江雪》中,诗人柳宗元用白描式的笔法勾勒出天地的苍茫萧瑟,又用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位独钓寒江的渔者,在景物的塑造与人物的刻画之间诗人空余了大量的留白。读者依托文本,借由想象,体味寒江夜雪的萧杀与孤舟蓑翁的悲凉。所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 正是如此。
留白手法是由古典诗词简约凝练的特点所决定的,这对诗歌的赏析提出了一定要求。在小学中高年级段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填补古诗词中的留白,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理解的要求,语文要素的要求,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接触古诗词的学习,学习之初,学生更多是感知古诗词的音韵美,画面美,激发学生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古诗词的学习开始进入欣赏阶段,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多种方法的方法丰富诗歌呈现出的画面,理解故事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在语文要素的提出中,也对古诗词的理解欣赏提出了与年龄特点相对应的方法要求。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提出,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提出了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这些语文要素的提出,使得学生更好的填补古诗词中的留白,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填补古诗词中的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执教者将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补白的处理。下面针对不同诗歌类型,以具体诗歌教学为例,笔者将进行分别阐述:
1.观察想象,画面补白
小学课本中的写景类诗歌,往往以白描勾勒为主。在景物的描摹之间诗人习惯留有空白,通过简练的语言构成丰富的意象及情感,已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抓住诗句中的留白部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以丰富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例如,在执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古诗《山行》时,学生在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诗人在山间散步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学生利用插图,发挥想象,补白了诗人所见所感,所想所思,理解了这句诗中山中美景的空寂幽深,也体会到了诗人在深秋时节漫步山间的闲适。
2.联系生活,场景补白
古诗词中所描述的场景因为年代的久远,生活经历的差异使得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和差异。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补白诗中的场景,拉近诗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执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过故人庄》时,学生对于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交往非常感兴趣,我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补白诗人与故人把酒言欢换的欢乐场景。学生通过圈划重点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生动细致地还原了诗中的场景。不仅如此,学生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将诗中的场景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诗句的补白中,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学生对于闲适自在的乡村生活的喜爱眷恋也在课堂互动中自然流露,与诗人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3.知人论世,情感补白
“诗言志,词传情。”古典诗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表明诗人的志向的功能。所以在诗歌中,诗人经常抒不平之治,表报国之心。在教学这类诗歌时,“知人论世”是补白的重要手段,只有理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才能深入的理解诗句中的情感。例如在执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示儿》时,我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下此诗的背景。课堂上,通过资料的推送及分享,学生将诗歌放入更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对于诗歌所处时代及诗人命运的悲剧都有了更加宏观的认识。有了情感的基础再去读古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人临死之际志向难平的悲愤和对家国统一的殷切期望,完成了诗歌的情感补白。
四、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建议
以上的教学策略是针对不同诗歌类型进行的补白探究,在具体教学中我还曾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也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具体如下:
1.用诵读激发想象
诗歌离不开诵读,只有在诵读中感悟画面,体会情感,诗歌的理解学习才能有所依托,有所呈现。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初读中弄懂诗句的意思,再读时发挥想象,丰富诗歌的画面。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丰富了对诗歌的认识,加深了诗句的理解,最后将自己的补白带入原文中诵读。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指导,旨在让学生发现诗句中的留白,用诵读填补空白,让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回归于文本之中。
2.用小练笔填补留白
学生对于诗歌的补白不仅停留于口头表达之上,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可以通过课堂的练笔帮助学生补白诗歌的情感空隙。例如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就安排学生想象诗人与友人相别离的场景,他们的对话,表情,动作和心理,都可以进行补充。学生通过课堂小练笔的形式,描写了一段友人送别的场景,既依托于诗句中的描述,又添加了自己的想象,补白了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堂上,学生纷纷展示分享了自己的练笔作品,这样的形式是对于诗歌内容的补充,更是对诗歌情感的升华,达到了补白的效果。
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填补诗歌内容,补白诗歌情感。只要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开放性较大的展示形式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落地。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以文为根,以生为本,创设出意蕴深远的古诗教学意境。
古诗的教学是意义重大的,它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依托,是启蒙国学的开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古诗教学研究中,补白作为一种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方法,能帮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古诗,感受古典文化言简义丰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落实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