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四川省营山中学校 637000
摘要:人文地理在高中段的地理学科范围内所占据的组成比较突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合理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从学生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规范训练,从而推动高中生的人文地理综合素养有效建设和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设计;创新
前言:
在人文地理的课堂规划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新时期改革趋势的正确引导下,积极探索全新的授课思想,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思想指导,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划与创新,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人文地理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受到有效启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并促使其在针对人文独立展开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一、设计对比教学,培养区域认知力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意识,从而满足核心素养所提出的思维发散和地理文化观建设需求。因此,教师需在该目标的正确引导下,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手段[1]。将对比教学法有效贯彻下去,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基础的地理内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与归纳的过程中掌握完善性的地理课认知体系,保证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面更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具体性。
以“城市空间结构”为例,针对对比育人环节进行合理规范。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素材,将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作为真实的案例导入到课堂上,然后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探索不同城市在空间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学规律,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分析影响空间结构的具体原因,为今后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优化提出科学的策略,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塑造正确的发展观。
二、设计生活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师需关注核心素养在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建设方面所提出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生活中的优秀素材,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载体完成对课堂情境的有效设置。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境的促进下有效发散自身的思维逻辑,从而让学生对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呈现的地理规律形成准确的认识。
例如,在“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口迁移案例进行整理,并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就具体的迁移数据和形式进行直观展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所积累的生活常识以及具体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探索人口迁移的影响诱因,以及具体的迁移方式等,从而让学生在情境支撑下形成端正地理学观,让学生能够将人与地理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进行有效的发掘,通过深入探索促使其对具体的地理文化内涵加深认知。
三、设计合作探究,优化综合思维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端正自身在人文地理模块的学习态度,推动课堂教学进度深化落实,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授课模式和课堂形态。要以合作学习为思想支撑构建开放性的探究环境[2]。让学生在课程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地理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与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和理解基础的地理内容。
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探索任务,引导学生从人文地理角度展开分析,探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以及人类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索荒漠化治理的科学举措,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端正的环保观,也能够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四、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在具体实施授课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有效培育[3]。因此,教师树立理实结合有效结合的育人思想,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地理资料,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也能够促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在情感上形成深刻的认识,建立起良好的人文地理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工业生产和地理环境”进行深入探索,发掘当地实际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
依前所述,在人文地理教学实践领域,教师需全面关注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战略指导作用。在该思想的正确指导下,针对地理课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创新设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学习氛围,规范设置对比教学、生活情境,开展合作探究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对人文地理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并全面提高其在课程中的综合探究与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云渤,李宗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分级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选择性必修一“植被”内容为例[J].地理教学,2021(04):12-15.
[2]王磊,窦同宇,龚倩.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设计与开发模型”的构建与实践——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风成地貌”为例[J].地理教学,2021(03):21-24.
[3]陆庆红.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探索——以“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为例[J].地理教学,2021(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