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广江
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简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属于培养学生思想和“三观”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法律常识形成基础学科。在学科教学当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对于学生提出要求,选择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和学生生活相互融合,便于其理解相关知识。下文对于生活化教学应用必要性简要分析,明确应用原则,并对其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期待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应用
引言: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运用生活化案例和情境,让中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当中明确法治和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需要教育者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索,实现中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应用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培养的最佳时期,学生世界观初步形成,思想和意识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生活化教育模式应用,有助于学生从内心接受知识,并且将知识正确应用在生活当中,以知识提高素养,约束行为,做有益于自身和社会的事情,充满正能量生活。可见,生活化的应用能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实效性,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也有重要影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应用原则
(一)生活性
道德与法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将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生活质量。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应用应该保证选择素材贴近生活,还可设计生活化场景,要求学生展开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生活事件,并且在其中获得体验,强化沟通与合作,内化知识,解决问题[1]。
(二)阶段性
中学生的三观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七年级的学生人生观初步形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实际规律,循序渐进设计教学计划,引入与学生年龄相符的生活化信息,让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三)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运用生活化教学需要以实践性作为原则,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活动或者实践观察,体会道德与法治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刻记忆并理解,在实践当中,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形成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利用生活经验完善知识系统,锻炼能力,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赋予生活化色彩,让教学内容更具指向性。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都是由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内容主题和学生生活之间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教材知识是对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道德不但能够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能明确日常生活准则。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运用,需要教师对于文本进行解读,使用具体化的形象,让理论和生活更加贴近。课堂上,运用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对于课堂更加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感受生活现象,寻找生活和知识之间的关联,迁移知识,对于生活现象形成独特的感受。所以,生活化的应用要求教师注意内容的选取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例如:《网上交友新时空》内容讲解过程,为了让学生明确“结交网友要慎重”,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可提出问题“日常生活当中你会将照片放在网上吗?”“网友能不能变成线下朋友?”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表明观点。在学生思考过程,教师可展示网络交友相关图片,运用多媒体途径,营造生活化情境。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将照片放在网络当中,可结识更多朋友,扩大交际圈”;部分学生认为“不可以,因为网络具备虚拟性,要将网友变成线下朋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通过生活化场景的运用,让学生学会慎重交友[2]。
(二)引领学生观察生活
由于课程内容大多和学生生活事件相关联,学生只有参与实践,对于生活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和道德、法治等相关的问题,并且联系课程理论。教师的适宜引导,能够为学生观察生活提供方向,体会生活情趣,形成热爱生活、环境、祖国的情感,对于生活现象逐渐形成独特的见解。
比如:讲述和法律相关的内容时,可以选择生活中的案例,像网购买到假货、快递丢失、物品丢失等,怎样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这样的事件学生在生活当中较为常见,有助于其理解其中的法律知识,并且知道法律的作用,积极学习相关内容。部分时候和学生生活更加贴近的实例,更能调动其学习兴趣。可引领学生对于生活细致观察,并且收集相关信息,体会生活当中的道德与法治。在生活当中过马路的场景十分常见,可选择此问题作为案例,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培养其思维“当你上学过马路时,恰好遇到红灯,此时马上就要迟到了,应该怎样选择,是闯红灯快速到达学校?还是遵守交通规则?”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感同身受,在分析过程,可能给出不同答案,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对于其展开指导,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且懂得生活当中到处都能找到知识的踪影,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转变教育观
课程改革环境之下,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若教师难以转变观念,学生只能学习课本表面知识,对于其深层次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难以展开深度学习。为了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适当选择生活化的案例或者运用生活化理念,完成教学设计,展现课程内涵。
教学过程,可适当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考虑学生生活经验,选择案例信息,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不断拓展,让知识、生活或者之间能够紧密结合,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例如:“青春时光”内容学习方面,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生活趣事”、“印象深刻的事”,让其联系生活,共同讨论,体会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在回忆过程,感受青春的美好,明确青春对于自身成长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向学生分享自己的青春趣事,通过回忆和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节课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际遇到困难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生活化理念的应用还可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方面。为了达到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对于语言运用灵活设计,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语言,使知识学习过程更加“接地气”,还可适当运用网络用语,增添课堂活力,让学生体会知识源于生活。
(四)运用热点事件
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除了常见的生活现象在课堂上的应用以外,教师还可应用热点新闻,向学生传授知识。热点信息的应用能够使课堂信息更加鲜活。教师可利用网络搜索热点新闻事件,使学生对于知识更加感兴趣,丰富课堂资源,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意识。教学过程,可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之后呈现热点话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热点事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汇报,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3]。
结束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需要从场景的构建角度出发,使用和生活相关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对于学生加强指导,使其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转变教育观念,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结合热点事件,展开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及时内化德育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高效学习,提高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读写算,2020(35):119-120.
[2]马绍霞.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0(50):81-82.
[3]汪梅,马正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