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46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空巢老人”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心。农村养老服务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养老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有农村养老的模式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同时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意见,探寻出一条适合现阶段农村养老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养老 措施及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程度在我国已经呈现出上升趋势,老年人生活保障已经成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社会结构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取得巨大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进城,大批“空巢老人”留守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养老压力不断提升。农村养老问题也因此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突出短板,构建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养老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为关键。农村新型养老体系的建设,既不能走农村养儿防老的老路,也不能走城镇依靠养老金养老的城市化道路,要切实满足老人需求,改变传统养老模式,统筹乡村各方面资源,打造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以子女养老为主体,以互助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身体与精神双方面的满足下安享晚年。
一、我国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
农村的社会结构是农村各种社会因素构成的社会关系模式以及相关的行为规则,研究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结合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已不再满足乡村人民的生活需要,一大批青壮年为了生计从农村走向城市,农村社会结构因此发生重大改变,人口结构、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1.人口结构
我国农村自古以来就以传统的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在中国的乡村延续数千年,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交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对象,市场交易主要以区域间的集社为主,村民们活动范围认知对象具有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流动性加强,农民为增加收入纷纷进城务工,久而久之农村出现一大批老人和小孩,这些老人在从事土地耕作同时还照顾务工青年的子女。而务工青年又像候鸟一样,除了春节回乡探亲之外,大部分时间呆在大城市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早年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已不再年轻,他们的父母也到了需要子女照顾的阶段。回乡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负担加重,不回乡赡养老人子女教育问题又成为困扰。
2.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以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向各种合作社、股份制、个体户转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农村经济出现多元化模式,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而且也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在多种形式共同的发展的经济环境中,土地经济在农民心中的主体地位发生改变,有才能有想法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寻找致富新路径,农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中不断下降,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大改变。
3.思想观念
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延续至今,在农村更加根深蒂固,不少村民认为多个儿子多条路,多生孩子能致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并在城里落户,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遭到冲击。大多数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愿同子女进城居住,年轻子女又因落后的农村教育教育不愿带孩子回农村。这样就造成了本应该依靠子女照顾安享晚年的老人缺少亲人陪伴,形成青老年两大群里长期分离的局面。养儿防老的观念就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加剧了子女一代的孝道责任感淡化。
二、现阶段养老模式在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1.家庭养老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国孝道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现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的普遍模式。家庭养老主要形式是老人在自己家中,通过自己子女的照顾得到生活保障,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在得到生活上的照料下,同时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家庭养老模式下不仅是亲情得到充分的表达与交流,而且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少去了一大笔机构养老的开支。但是家庭养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变现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在金钱观的冲击下逐渐在年轻人心目中淡化,年轻人为追求收入常年进城务工,缺少对老年人的陪伴。
另一方“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传统观念在当代也渐行渐远,孙辈明显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子女缺少对老人的关心与奉献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孙辈的成长成才教育的现象早已不是少数,有的甚至置远在乡下的老人不闻不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高,这也不断对子女的经济能力带来挑战,随之而来的也给家庭养老带来代际冲突。
2.社区居家养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基础建设取得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空巢家庭”和“少子化”家庭的增加,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开始探索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就是在尊重该地区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当地各种资源的同时为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等方面的照顾,这种介于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敬老院人情淡薄的问题,而且极大的丰富了老年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但是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偏远的贫困地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对于平均收入远低于城市的农村来说支付能力不足,相应的养老服务项目负担不起;第三,新型社区养老模式处于摸索阶段,国家相配套的政策尚不健全。
3.医养结合养老
医养结合就是把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和先进设备与康复训练、日常饮食、生活养老等专业相融合,是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深度合作与有机结合,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总而言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使得传统的养老机构变成了能够对老人进行良好照顾的医疗机构,更好的满足了老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农村普及与发展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医养模式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偏远地区村民自身认知能力对该养老模式在农村的普及与推广造成阻碍;其次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同时在医养方面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影响了医养模式的发展;最后国家对医养结合养老的资金投入不足,民间机构投资又缺乏长期性,这就使得大多数的养老机构经常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十分不利于该养老模式在农村的完善和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振兴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农村养老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农村的经济问题。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农村年轻人大批量向城市流动,造成城乡之间人口结构的失调,增加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实力薄弱,老年人消费观念不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土地作为农村经济的保障,虽然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秩序,但是其发展的单一性对现阶段乡村经济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振兴农村产业经济要积极探索新型发展道路,既要以现有的农业经济为主,还要以各种特色产业结合发展。不同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发展自己基础农业的同时积极向加工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转变,提升农村经济实力留住外出务工青年集体,改善农村人口结构缓解农村养老压力。
2.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养老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集体养老为协同的养老模式。养老院服务的公益性导致与目前老龄化发展的不适应性。为满足老龄化社会养老的需要,必须积极发挥市场在养老资源中的分配地位,遵循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规律,调动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实行养老机构投资的多元化;其次,农村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除了对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照顾之外,更应该加强对老人精神世界的照顾,要结合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以及护理学三个专业学科,向老人提供心理咨询,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实行养老服务的多元化。总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风貌,不多提高农村养老质量。
3.发挥政府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
目前,中国养老机构基本上覆盖县乡两级,村级养老院基本处于零建设阶段。由于乡村距离县城较远,导致两级养老院覆盖范围有限,偏远的乡村无法享受机构养老待遇,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政府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村级养老院的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对农村老年人采取多样化的医疗保障,提高保障效果,在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高龄补贴等政策方面向老年人倾斜;各地政府要加强产业扶持、财政补贴、人才引进政策,对身体灵活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进行引导再就业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反乡创业,进而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乡村再造新局面,不断巩固农村养老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耀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短板与补齐策略[J].社会与公益,2020,11(09):66-68.
[2]黄婷婷,巴希,毛芸.老龄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J].中国住宅设施,2020(10):49-50.
[3]闫慧. 在乡村振兴中解决农村养老问题[N]. 陇东报,2020-07-31(003).
[4]任婷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0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