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素娜
广东省河源中学 广东省 河源市 517000
摘要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高考评价体系,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在参与、体验中内化知识、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关键词 高考评价体系 教学设计 种群密度 种群特征
1 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一节,主要从“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数量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进行“校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活动,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方面,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性别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的课前调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生物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教学目标
3.1 科学思维
(1)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3.2科学探究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愉悦。
3.3 生命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4 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2教学难点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5 课前准备
教师备教材,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准备好教案、学案、制作PPT。学生分成5个小组,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参与校园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劳逸结合,身心放松。上课过程中,每组请代表讲解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与方法,并归纳总结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判断下列实例是否为种群,总结种群的概念。
a.万绿湖中的全部鲤鱼;b.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e.广州动物园中所有的华南虎。
部分学生对种群概念没有深人的了解,对个别选项的答案是比较模糊的,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并强调一个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中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6.2 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迁移拓展,总结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
生:自主阅读课本62-63页,尝试构建种群数量特征的知识框架图。
师:点评学生的知识框架图,引导归纳总结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实际应用判断填空:
①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影响雌雄蛾正常交尾的目的是什么?
②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如何变化?
③我国严禁利用超声波和染色体检查的等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它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步步设疑,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6.3 小组合作学习,类比迁移,分析总结,重点突破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6.3.1实践活动小组汇报总结,重点突破“样方法”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如何知道一个种群的密度呢?结合开展的调查实践活动,各小组汇报并归纳总结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汇报调查结果,并展示表格如下: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法;若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法(取样调查)。
师:在实践过程当中,遇到了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生:在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注意调查的范围、取样方法、计数原则、注意事项等。
设计意图:通过提前开展校园部分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实践活动,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3.2类比迁移,“标志重捕法”的难点突破
很明显,若是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情境模拟:教师提供黄豆若干粒放进一个大烧杯中,操作如下:第一次取豆,先取出20粒黄豆,用笔作标记后放回烧杯内,充分搅拌混匀。第二次取豆,随机抓取杯中黄豆n粒,放在培养皿中,数出有标志的黄豆m粒,根据m/n这个比例,可估算出烧杯中黄豆的总数。
师:如果要调查一个池塘里的鲤鱼的种群数量,应该怎么估算?提示:可用黄豆代表鲤鱼,烧杯代表鱼塘。
生:小组讨论,得出标志重捕法的操作步骤与估算方法。
拓展迁移:判断下列事项对调查结果的影响:①若动物被捕后,警惕性强,第二次比较不容易被捕;②若标志物脱落;③若已捕获的带有标记物的部分个体死亡。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用类比迁移的思想来理解标志重捕法具体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激发兴趣。同时,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6.4 课堂小结,课外作业延展
本节课的重点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标志重捕法。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哪种方法?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呢?请学生课后先自主预习课本,找出答案。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探究实验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7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校园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活动,体验了学习实践的乐趣,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合作互助,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类比迁移,归纳总结,步步设疑,处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确实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2]喻东经.以“蚊子”贯穿始终的“种群的特征”教学.生物学通报.2019:6.
[3]邵丹玮.以“错误”为线索进行“种群的特征”一节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2017:42.6
广东省河源市市级课题(hy20085)《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