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曼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正是其巨大的文学艺术魅力,吸引各国影视艺术创作者纷纷改编成众多版本的电影作品。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有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经过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则赋有了一般影视作品所缺少的文学性和历史厚重感。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2012、2013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异同,探索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关系和影视改编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电影改编艺术;《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文本
前 言
《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名著中是被翻拍为电影次数最多的一部之一,因为原著特有的魅力和影响力,不仅是文学界,伴随着电影的翻拍,影视界逐渐对《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特点,影视艺术改编等展开深入的研究。2013年意大利拍摄了影视剧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不论是情节的改编、人物的塑造还是主题的展现都与原著贴合,学术界对这部影视剧改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通过2012年版本与2013年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经典名著电影艺术改编的方法以此推动影视改编艺术的发展。
一、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点
(一)心理描写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展现
心理描写是托尔斯泰在写作中最擅长的手法之一,他所有著作中都饱含了主人公心灵救赎的深切反思。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把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宏观的心理路程描写运用的伸缩自如。当沃伦斯基去母亲家签署委托书时,安娜独自一人留在家中开始了慌乱,这一段是整部小说安娜的心理描写的高潮。恐怖、害怕被丢下、写信、努力请求和解、等信、找事情做、去多莉家、路上的回忆等等一系列的直接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安娜在备受失去儿子与道德舆论的压力下害怕被抛弃的焦灼的心理状态。
(二)不同社会环境描写中的宏大叙事
小说中托尔斯泰采用常见的平行叙事,令两条感情线进行交叉,但两条线索之间缺少一般小说常有的紧密衔接。由此可见托尔斯泰致力于描写俄国社会全景的宏达叙事,一边是安娜所处的奢靡的贵族生活,情妇遍地,政治家醉心空洞的改革。一边是列文所处的农奴制改革的俄国农村,贵族地主的自私,农民的朴实和迂腐。列文与安娜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狩猎时居住在当地地主家时,与不同类型的地主一起探讨农奴制改革下土地的经营方式;列文与哥哥谢尔盖一起探讨对农民的看法;在莫斯科列文参加谢尔盖、沃伦斯基的选举......伴随列文的主线我们可以了解托尔斯泰对当时俄国农奴制改革、土地制度、贵族会议的政治见解。
二、2012、2013 版本《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改编分析
(一)2012年乔.怀特版《安娜卡列尼娜》
从风格上看,导演乔.怀特采用戏剧式舞台化的拍摄表演风格,这也是所有改编版本中最突出的特点。采用舞台剧的形式华丽地呈现出十九世纪俄国上层社会的奢靡,另外将俄国经典文学和英国深厚的舞台剧表演融合在一起也是电影艺术史上的重大创新。
从叙事角度来看,导演可在采用戏剧布景式场景调度的优势上将有限电影时间加快叙事节奏,能够最大程度呈现出安娜和沃伦斯基、卡列宁,列文和基蒂,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和多莉多条叙事线索,列文和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好友关系是至今为止所有版本中都没有的,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的交叉点得到完美的呈现。因此该部作品是所有改编版本中叙事最完整、人物关系呈现最全面的。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演员奈特莉的长相不太符合原著中安娜身为母亲和高级官僚妻子稳重的一面,在表演中加入了一些活泼、风流等性格特点,当然也与安娜穿着《名姝》中夏洛特一样的服装、发型有关。卡列文虚伪的形象也得到了改观,最后收养了安娜的女儿。原著中卡列宁的形象很多是通过安娜心理自我表述来塑造的,这也是未曾表现出卡列宁善意一面的主要原因。但是导演在重塑卡列宁善意形象时没有相应的对安娜出轨原因予以讲解,丈夫公事繁忙且官僚虚伪、个人信条的迂腐、三大社交集团生活糜乱,着重描写沃伦斯基和安娜对人性的欲望和互相吸引的本能情节,由此加大了观众对安娜的道德谴责。
在主题表现上导演更倾向于表现托尔斯泰对于理想家庭婚姻的向往和伦理道德的控诉,但是因为快节奏和话剧式的表演,使得整部影片更流于线性叙事和外在形式的表现,因此家庭婚姻观和伦理道德观也仅仅流于表面。
(二)2013年意大利版《安娜卡列尼娜》
这一版电影无论是角色塑造还是主题表达都是最符合原著的,它在风格上更倾向于文艺片,同时列文和安娜的独白使得整部影片具有更高的哲学寓意。
影片在叙事上没有2012版完整,列文和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朋友线也是若有若无,但是影片采用等量的交叉叙事讲述安娜和列文两条主线,更加吻合原著的叙事安排,尽管两条主线的发展在时间的配置上有些出入。另外因为是两集的叙事时长,所以节奏比较自然,人物情绪表达也十分到位。尤其是安娜在接受沃伦斯基之前,因对儿子的牵挂和对丈夫的感恩,不断拒绝沃伦斯基的情感邀请,但最终却没有抵过对爱情的向往,放弃正在教诗的儿子,丢下给丈夫找的书,飞奔到沃伦斯基的怀抱中。这一情节的改编更贴合原著中安娜善良、无助的一面,也为主题升华做了很好铺垫。
意大利版影片角色选取十分到位,安娜一角谈不上美艳惊人,但是也做到了典雅大方以及为人母的慈爱。沃伦斯基也具备应有的魄力。美中不足的是影片中列文长角色太过年轻、帅气,与原著描述的严重不符。但是瑕不掩瑜,通过对列文和基蒂的减龄、增颜可看出导演对列文这条叙事线索的重视与肯定,同时也是对托尔斯泰的致敬。
影片的主题毋庸置疑,以旁白开始:“一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但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它自己不幸的方式,也可以这样形容女人,所有的幸福都一样,而所有不幸的女人都有自己不幸的方式。”再加上阿尔卡季奇出轨,多莉的伤心与无奈,从一开始就点明了主题,即婚姻观念和女人命运。影片结尾安娜和列文的独白突出展现了安娜对爱情的探索与理解,列文对人生、家庭以及人生意义的追求。
结论:
纵观《安娜卡列尼娜》所有的电影版本,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剔除了十九世纪动荡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都会选择以安娜为核心的情感主线讲述故事。艺术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这也是经典名著长存的重要原因。但是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是共存的,这就导致影视艺术在改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的需要。“爱”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纽带,母爱、爱情、亲情,没有民族、国家、阶层的界限。
参考文献:
[1]陈丽英.《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电影改编的继承与超越[J].电影文学,2015(13):61-63.
[2]孙宗广.文学电影改编艺术——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J].电影评介,2015(14):11-13.
[3]邓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的纠葛[J].电影文学,2013(23):56-57.
[4]许思悦.文学电影改编中的媒介意识——浅析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艺术[J].当代电影,2013(05):151-154.
[5]滕威.《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之旅[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02):118-123.
[6]刘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银幕化[J].艺海,2019(07):97-99.
作者简介:刘玉曼,1995年8月,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现在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