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琦 陈芯雨 张磊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总纲领,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践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梳理经验,构建了“养师德-夯基础-强技能-促就业”四段式智慧型教师养成模式,凝练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特色,并就人才培养过程探讨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旨在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进一步落地,促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以职业教育改革为指导,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1培养理念偏差导致培养目标层次较低
从宏观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在于培养理念存在偏差。首先,相比其他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无疑是特殊的,它面向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基于这个因素,微观层面上,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要始终围绕“儿童的发展”这一思想展开。其次,当前正值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期,不少岗位正逐渐被机器取代,未来也必将有更多岗位在时代变革中被淘汰,要保证学前教师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就需要从宏观层面树立学前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观。
1.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三类课程。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些从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的幼儿师范院校,过于偏重技能课,依旧沿用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甚至将艺术课视为专业技能课,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理论方面较为薄弱;一些盲目跟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非师范院校,由于缺少具备学前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技能课教师,往往开设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技能课开设的课时数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导致学生技能基础差。与此同时,这些院校的专业理论课如与幼儿保教知识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开设数量更少,导致课程缺少系统性和专业性,课程设置难以有效支撑培养目标。
1.3课程体系相对完整,但对毕业要求支撑度不够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按照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构建。师范专业认证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整个课程体系应该能够支撑全部毕业要求,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合适的课程支撑,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都有明确的责任与任务,都有其需要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受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课程体系相对成熟,但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尚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有的指标点没有高支撑的课程,或支撑的课程数量偏少,有的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不明确、不清晰,需要根据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清晰呈现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
2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2.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一定要延伸至幼儿园,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等内容。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等,责任共担,互利共赢,使幼儿教师教育真正成为“基于实践的教育”。例如,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对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有理性的认识,提高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2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培养目标应该回应需求,找准定位,明确预期,是专业向社会作出的人才培养承诺。学前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突出需求导向,学生中心,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通过多方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调研专业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和行内专家的意见,据此修订培养目标。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如下:“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适应区域幼儿教育改革发展需求,扎根鲁西北、面向山东省、融入京津冀,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在幼儿园等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创新性专业化教师。”内容结构方面:逻辑层次更加清晰,按照服务面向、人才基本素养、职业特征、职业领域和学校办学定位五个维度撰写,并明确了相关要求。增加了“毕业后五年预期”,使培养目标的前瞻性更强,内涵更加丰富。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分配比例,统筹规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全面开设多种课程,既要拓宽学前教育专业的口径,又要关注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对于艺术类课程,要合理控制课时,虽然幼儿园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技能,但专业理论是学生日常教学的基础,所以可以增加专业理论课尤其是活动设计、教法课等对实践教学有指导性作用的课程的课时,科学合理地分配课时比例。同时,推进基础课程向共通化发展,核心课程向多元化发展,拓展课程向多样化发展和实践课程向常态化发展,创建“基础+核心+实践+技能”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优化课程结构。
2.4加强课堂互动加强课堂互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第一,加强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网络课堂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学手段的革新,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在实践课堂中,运用VR技术搭建出虚拟情景,教师采用问答与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情景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合理分工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深层内涵与逻辑,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第二,加强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学前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只有心中有爱的教师才能够事事、时时都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开展保育与教学。因此,课堂实施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一环,必须时刻注重对学生感性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一方面依靠教师的传授与启迪,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课堂环境的打造。课堂环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与隐性课程,要使每一面墙壁都能够与学生对话、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潜能,多措并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结语
近年来,国家针对学前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一方面使我国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和优化,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重要力量,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教师资。
参考文献
[1]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
[2]郭海燕,杨聪粉.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教育,2019(1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