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虹
大营盘小学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纵观现在的小学家务劳动情况现状不容乐观。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时代,似乎人们更注重的是对孩子智商、情商的培养,而对于孩子的基本家务劳动技能的培养却嗤之以鼻,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就是所谓的“成功”,这种“同类项”教育似乎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家长、老师、社会的想法。在这种要求下,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日渐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家务劳动,久而久之,形成家务劳动能力低下的现象。
【关键词】:新课改 家务劳动 习惯养成 家校联手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因此,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成为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务劳动将成为其核心素养体现的一重要方面。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是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所谓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纵观现在的小学家务劳动情况现状不容乐观。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时代,似乎人们更注重的是对孩子智商、情商的培养,而对于孩子的基本家务劳动技能的培养却嗤之以鼻,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就是所谓的“成功”,这种“同类项”教育似乎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家长、老师、社会的想法。在这种要求下,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日渐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家务劳动,久而久之,形成家务劳动能力低下的现象。
提升小学生家务劳动能力,培养家务劳动的习惯迫在眉睫。当然,这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社会、学习、家庭也是孩子们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三方共同努力,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一、 以兴趣为出发点,树立良好家务劳动意识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整理房间、做简单的饭菜、使用和维护家用电器、收拾玩具、洗自己的袜子等。从孩子的成长需求来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劳动的,这点在前期的综合实践调查报告中也得到验证,74.7﹪的孩子主观意愿上是愿意参加劳动的,我们应该满足他们。有了对家务劳动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家务劳动兴趣
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辛勤工作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顾不及换衣服,开始辗转于厨房、餐厅、客厅中,紧接着,满是抱怨地辅导孩子学习。可想而知,一个负能量的母亲如何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学习?相反,让孩子、家人参与到家务劳动过程中,减少母亲的工作量,家庭幸福度升温,孩子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家人做家务,提升家务劳动能力。比如:在做饭时,可以让孩子帮忙择菜、洗菜,一边择一边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或者择菜小窍门,让孩子在劳动中摄取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获得成就感。
2.创设情境,家校联动培养学生家务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课有机地将各类学科融合在一起,又巧妙地将学校与家庭融合在一起,老师是兴趣的引领者。抛出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们高度关注。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家务劳动调查问卷使得孩子们纷纷炫技:我会自己洗衣服、我会帮妈妈扫地、我会做西红柿炒鸡蛋……
第二天的课堂上,又多了几双做家务的小手争着发言。
3.设计家务劳动菜单,劳动中提升兴趣
家务劳动,更要鼓励孩子勤动手、多动脑,掌握劳动技能的方法。如:怎样整理床铺?怎样整理自己的书桌?如何用洗衣机?放多少洗衣液?整理衣服有什么窍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成立课题,在实践中探究。趣味性更浓,学生也为可以自主选择而提升主体感。
二、开展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丰富学生家务劳动的形式
1.多样化手段丰富课内家务劳动形式。
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是知识的罗列,不仅是以文本形式来设计和组织,而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础,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活动开展各种事件性学习活动。我们完全可以将生活“搬进”课堂来,组织各种节日探究的活动:中秋节制作月饼、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包饺子等,从简单的动手制作进而挖掘中国文化传统习俗。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展示学生的动手技能,以家务劳动为依托,升华情感,获得感悟,获得发展能力。
2.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家务劳动重在适应家庭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更复杂的社会劳动打下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迈出家门,劳动就戛然而止。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去儿童福利院为有需要的儿童整理床铺、洗简单的衣物、教他们如何整理玩具等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务劳动的多样性,也能在校外劳动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总之,开展校外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将已学到的孩子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手脑并用,体脑结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将在家所学的家务劳动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校大队辅导员做纽带,定期带学生参加社区劳动,为社区的孤寡老人献出爱心,帮助老人整理衣物并摆放整齐,为老人做简单的冷餐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家务劳动的延伸能力,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逐步向社会延伸,为学生将来顺利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家校联系卡为抓手,促进孩子家务劳动能力提高
自信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务劳动也是一样的,总是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教师、家长要多加指导,给于及时鼓励,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1.教师及时督促,树立家务劳动积极观念
学习要靠孩子的内因起作用。教师不能随时跟踪学生家务劳动情况,只能起督促、指导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灌注知识的重要性。可结合历史人物、名人,在平时的谈谈笑笑中给孩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这方面的感染力,利用孩子具有模仿能力的特点,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科学家,英雄人物的形像。比如,可以给孩子讲名人的家务劳动故事。毛泽东从6岁开始,就下田帮助大人干活了。8岁上学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做零碎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毛泽东从来都是踏踏实实,不偷懒取巧。一次,父亲让毛泽东和弟弟去田里摘豆,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摘,这样很快便完成了父亲交给的任务,而毛泽东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密的地方摘,用了很长时间才摘了一小块地。父亲回来,看了一眼后,称赞弟弟责备哥哥,当毛泽东把篮子拿给父亲时,父亲面露难色,不再说话。这样无意识的将劳动观念注入孩子心中,相信这朵心中之花定会萌芽,必将绽放。
2.家长严格要求,培养家务劳动自觉性
对于家务劳动不能仅凭兴趣,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提出适当要求。要经常做,天天做,养成家务劳动习惯,家长要严格督促,形成自觉性。由于孩子能力有大小,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家长在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上要指导。如洗衣服,为孩子挑选一些颜色接近,易洗、小件衣物,要教会孩子揉搓的方法和力度,使用洗涤剂的量,,而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强烈的家长责任感,孩子看了以后也会增强信心和意识,养成习惯。孩子的袜子就可以作为每天晚上洗漱完毕的固定模式,自己的袜子自己洗,像这类型简单的、重复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劳动意识,还能让孩子形成自觉性。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从小培养,形成系列,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课程跟踪,评价及时多样
教师开展家务劳动综合实践课,跟踪报道一段时间的学生家务劳动情况,并提出适时评价,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小组互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对学生个体、活动小组的表现,结合优点、不足、努力等方向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中,家校联系卡的使用方便了家长与学校联系,在家与校之间建立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老师会和家校册中的“爸爸妈妈”探讨孩子今日的家务劳动表现,并对做得好的进行贴红花奖励。家长参与评价不但给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带来了一定冲击,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时时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老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素养,而孩子们能够直观看到自己父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心中有了一把尺,更激励自己做好每天的家务劳动。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要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轮子转动一样,当学生逐渐养成家务劳动的好习惯后,会直接提升家庭幸福感,获得家庭主人翁的责任感。好的家务劳动习惯不仅能够磨炼孩子们的意志、增长才干,而且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做到勤俭节约,避免奢侈浪费。
劳动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素质,德智体美劳相互融合,而家务劳动教育则是孩子成长之基础。引导孩子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丰富情感、明白事理、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翠艳 《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选自《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2﹚宴红 《家务劳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选自《小学生教育》2007年第17期
﹙3﹚吕佳润 《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选自《现代教师与教学》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