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一抹阳光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潘君英
[导读] 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趋多,很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潘君英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金沟湾小学  广东河源  517000
        【内容摘要】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趋多,很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新生事物,教育工作者必须分析新问题,找出新方法,探索教育和管理的应对策略。本文分析了金沟湾小学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谋生而留在当地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源城区金沟湾小学处于河源市区城乡结合部地段,此片区多为青壮年外出务工谋生的家庭。学校进行了统计,“留守”儿童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40%。“留守”儿童的大批出现,使学校教育产生了新的危机。“留守”儿童是新生事物,无前例可循,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新事物,分析新问题,找出新方法。
         一、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留守” 儿童在家里绝大部分由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有的甚至无人看管,由于疏于管理,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无心上学,久而久之还跟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学吸烟、上网吧、参与赌博、偷东西,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监护力度不足
        首先,监护人不管父母双亲中的一方、祖辈或其他亲朋好友,往往都将监护的重心放在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其次,监护人精力不足,疏于管教。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务工,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二)品德教育松弛
        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心态迅速膨胀,只看眼前利益,他们看到上高中、大学不是义务教育,费用较高,社会用人机制也不健全,农家子弟就业更难。因此,他们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加之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孩子极易养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监护人对孩子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不关注。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和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
         (三)防卫意识较差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中, “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四)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而单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同样,一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等于失去安全感,心里有苦无法诉说。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失去父母的关爱,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羊羔孤独无助,长此以往就会变得沉默寡言。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问题学生。
         (五)隔代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往往都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关注。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就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六)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深层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教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到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棘手的问题,我学校结合实际,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做到义不容辞,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同时,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和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学校做到多管齐下,采取“帮—护—情—爱—导”的有力管理方式,探索出教育和管理的应对策略,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在“留守”儿童中建立“帮”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一个“帮”字。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互帮互助制度,尽量安排家庭健全的同学帮助“留守”学生。这些方面体现在学习、生活方面等。在学习上,当他们遇到困难,这些互帮小组的成员主动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当他们遇到困难,这些互帮小组的成员主动、及时给他们送去温暖;在心理上,当他们心里有压力的时候,互帮小组的成员及时地帮他们减压、解除痛苦等,班主任也巧妙地带他们融入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中,让“留守”学生的困惑和疑虑在愉快中得以解除。同时,充分发挥班、队活动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帮助“留守”学生增强自信心。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留守”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通过开展各种趣味和激发性的活动,既锻炼了“留守”学生自立自强、生活自理、心情自我释放的能力,又让“留守”学生从中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做人道理。


         (二)在“留守”儿童中建立“护”
        由学校或家长、居委会、关工委小组委托亲戚做“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突出一个“护”字。代理监护人的任务是:帮助和监督“留守”儿童在家做到按时上学、完成作业、吃饭、睡觉等,尤其对那些父母都不在家、生活要自理的“留守”学生,监护人更要加关注他们的一切,避免“留守”学生在家因无大人看管跟不良人员来往。同时,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代理监护人还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思想防护和安全维护工作。如学校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事例:四年级的李奕达同学,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三姐妹在家,一个上初中,两个读小学,委托本家的堂伯做小孩的代理监护人,堂伯每隔两天到家中照看小孩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有一次,因小孩子家里的自来水管破裂了,泥房被水浸泡了两天,即将倒下,而年幼的小孩并没察觉到,那几天又恰好他们的堂伯没来,这时幸好也同是“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过来,及时发现,才使这三个小孩幸免于难。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关工委小组及时对“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进行有关代理监护人的职责教育。此外,居委会、源西办事处也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指导,给予“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怀。通过对代理监护人的职责教育,代理监护人的职责意识加强了,同时“留守”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在“留守”儿童中建立“情”
        居委会、学校关工委小组与外出打工的家长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突出一个“情”字。在学校里,要求教师除了像父母般无微不至的关爱“留守”学生,教给“留守”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外,学校还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家在校情况,帮助、督促、检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同时,每一个班主任手中必须还有一本通讯录。当“留守”学生在学校里有什么情况发生或有什么不良苗头出现时,一方面教师及时到“留守”学生家中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跟“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反映情况,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另一方面,又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把情况反映给家长,请家长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在校外,居委会、关工委小组也有一本我校“留守”学生家长的通讯录,周末及放假时发现“留守”学生有不良行为就及时与其家长通话一起教育。有了及时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留守”学生的心更温暖了,安全意识也提高得更快了,走向歧途的机会会更少。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学校还要求社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营造各方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
         (四)在“留守”儿童中建立“爱”
        学校、教师关心“留守”学生,要突出一个“爱”字。针对“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之情,为了弥补他们亲情上的缺失,学校想办法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对他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教师还经常跟“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周末把“留守”学生带到家中一起吃饭,给他们辅导功课,生病时还亲自把他们送到医院,嘘寒问暖,像父母一样细心照料。在班集体里,鼓励其他同学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带他们到家中做客,使他们在班集体中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尤其面对那些自小缺乏亲人的呵护和管教,而且性格内向、自私,对人冷漠,喜欢上网吧,经常逃学旷课的“留守”学生,教师更加耐心引导和教育。同时,学校还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帮助“留守”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还挖掘各学科教材中蕴涵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内容素材,在学科中对“留守”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谈心室,心理辅导老师也为“留守”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教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留守”儿童,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多拿一只眼睛看他们,多与他们沟通,想办法联系其父母,了解其家庭情况,托付照顾情况等,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其在学校能得到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使他们留恋学校生活,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达到安心学习,舒心生活。人都是有感情的,动之以情,胜过许多说教,再做教育工作就容易多了。同时,学校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两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渠道,“留守”学生都能做到释放心情,充满阳光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关爱,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只要是付出真正的爱,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留守”儿童中建立“导”
        加强法制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突出一个“导”字,能使“留守”学生更健康地发展。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各班认真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主要包括学生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各中队辅导员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分片分人包干,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变化。对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对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学生,帮助他们及时找原因并改进不足,对生活上有困难的“留守”学生,想办法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安心在学校读书。 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前途理想的教育。同时,学校积极配合居委会、关工委的工作,由办事处关工委联合“五老”、司法、公安组成的报告团,每个学期轮流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课,引导“留守”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后,“留守” 学生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知识技能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时至今日,“留守”学生都能做到依时上学,认真读书,主动远离社会不良现象。我深信,师爱的人性光辉,今后会让“留守”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感到更温暖、更亲切,并能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本校德育课题“国家级团体心理辅导”中《关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探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