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于宁
[导读] 劳动教育、美育是我国“五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美育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于宁
        乳山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  山东省 乳山市264500
        摘要:劳动教育、美育是我国“五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美育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目前,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审美水平不足、劳动素养有限等问题,这反映了教学单位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本文围绕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结合展开讨论,就美育、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教学实践途径,希望对“二育并举”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美育;融合
引言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方式,而劳动素养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关联。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劳动素养不高这一现状,2015年开始,国内学术界以及教学实践领域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研讨给出的结论,为劳动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审美素养是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加持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可能性
        目前,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以现代教育理念为背景,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探索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与实施路径,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劳动教育与美育同属于“五育”之列,教学工作的质量均对个体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看,二者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具有一致性,这为劳动教育、美育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教学目标层面,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而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体现了劳动思维与劳动技能,借助美术创作方法,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制作,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审美水平。因此,美育教学可以视作以劳动对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将二者进行融合,可能实现劳动素养、审美素养提升之间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功能上,不论是美术教育,还是劳动教育,整个教学活动都需要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服务,即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是,必须关注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劳动教育、美育同样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部分,前者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学生从实践中去体会与感悟,去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2 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2.1 重视特色主题课程设计
        在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坚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目的明确、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同时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优化[1]。从激发学生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度的角度进行考虑,教师应当注意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活动比重的权衡,以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前提,尽量简化劳动教育、美育的理论教学部分,或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基于劳动教育目标,特色主题课程的设计应当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践活动设计的考虑发展,尽量选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以我校开设的特色“ 匠心劳动”体验式课程为例,在正常教学之余,我校每周会迎来将近1000名学生体验各种课程,在学工新车间学习风铃制作和鲁班锁课程,学会各类设备的简单操作,了解榫卯结构特点,掌握手锯和锉刀的正确用法,经过锯、锉等工艺完成大的形状后,再进行精心的打摩,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确地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以及传统技术的魅力所在,并达到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个体的实践技能等目的。

不仅如此,制作过程中体现的一些美学思想以及创作技巧,也为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学生制作精美风铃作品或者完成精心设计的鲁班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美学创作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也将得到激发。
2.2 完善基地资源与劳动课程
        构建丰富的劳动课程,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影响教学效率的要因之一,为了确保教学活动达成预期目标,教师就必须重视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并将其纳入教学设计之中。而对于劳动教育、美术教育,需要详细调研学生对不同劳动课程的兴趣度,根据调研结果开设多项劳动课程,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2]。以我校构建的劳动课程体系为例,在原有学工类课程的基础上,对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工艺进行了合理筛选,形成了两大类劳动课程:手工技艺体验式课程、工业劳动实践课程。在丰富劳动课程的同时,我校还逐步细化了陶艺、电烙画、编织等工艺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方法。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主要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机械、传统工艺使用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基本机械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保证其在经过简单的尝试以后,能够利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简单的工艺品;而现代工艺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在了解传统工艺、现代工艺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掌握现代工艺的特征,学习现代工艺流程,为其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还应当从劳动课程的教学需要出发,完善基地资源,为学生练习传统工艺、现代工艺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以及丰富的练习资源[3]。
2.3 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
        定期对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是了解劳动教育、美育融合情况的重要方式,评价结果反馈的信息,将有助于教师对现行融合策略进行调整。从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的背景出发,在体验劳动以及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体验、收获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收获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需要根据美育、劳动教育的特征制定多元化评价制度。对于实践活动,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体验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热情,实践过程中个体的表现,劳动成果或工艺作品的质量,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自我总结等都应当纳入教学评价的范畴。最后,从教育评价的主体考虑,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过于主观,或者忽视劳动过程评价,学校应当积极构建辅导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劳动实践评定程序,关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的双重考核。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收获,体会到劳动教育、美术教育带来的能力成长,能够促使其正确看待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创造美”的真正内涵。
3 结语
        劳动教育与美育在教学目标与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同步开展学生审美素养、劳动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保证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效果,达到“以劳育美”、“以美育劳”教学目标,学校应当抓住二者的内在联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构建更加丰富的劳动课程,同时为学生参与劳动、美术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对教育质量的多元评价进行高度重视,摒弃唯成绩论的错误认知,从个体认知差异以及教学过程的实际收获出发,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自评、互评,真正体会到“劳动”与“美”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J]. 福建教育, 2019, (038):25-26.
[2] 杨晓慧, 黄君录. 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构建:目标,重点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 (032):70-74.
[3] 段昌东, 范琦, 余潇潇,等. 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劳之美育课程体系探索与构建——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匠精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美育工作的实践研究[J]. 科学大众, 2020, (001): 215-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