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莹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永川 402160
[摘 要]:“00 后”大学生现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为了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对其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便十分必要。本研究对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及方法,以期推动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更好更快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对策
2017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完成新时代的发展任务,大学生要勇于承担起这个重要的历史使命。有针对性的开展“00”后新生入学教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育人的初始环节和关键环节,就必须对“00”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大学新生适性应教育是什么?
大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阶段,大学一年级则是新生的一个重要适应阶段。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以引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多方面情景为目的而运用各类型教育方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入学阶段开展适应性教育,是为了让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生活习惯和性格的学生更好融入新环境与新集体,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至关重要,因为这个学期,学生最容易迷茫、郁闷、无助,他们需要及时的关注与帮助。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学期,对于适应慢的同学,甚至可以扩展到以后的大学四年中。
二、“00后”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抓好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可以对培养优良的学风、优良的班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00 后”大学生现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有着认知多元性、情感矛盾性、身心脆弱性、行为独特性等主要特点。面对新阶段的生活和学习,许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他们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很多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1)学习环境的适应性问题。高校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的学习环境成为影响其对学校适应的主要因素,它既包括学习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学习氛围等。新的教师、新的教学场所、新的现代教学设备、新的培养方案和新的学业考核方法等,会使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有新生因缺乏对学业的合理规划和日常时间管理的能力,极易养成不良习惯,形成“忙”、“盲”、“茫”的状态。因此,有的学生学习兴趣开始淡漠,学习成绩下降,导致内心滋生空虚,甚至焦虑、痛苦。
(2)教学方式的适应性问题。从高中阶段的以课堂教学与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使得大学新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同时大学在知识深度、难度上都有所提升,若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一些大学新生就会陷入盲目、无序的状态,从而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常处于情绪不宁、紧张、焦虑状态。
( 二) 人际交往的适应性问题。大学新生到了陌生的环境后,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周边学生加以比较,若感到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不如别人,就变得自卑、自闭,不愿与别人交往、交流。因此,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自身内心的封闭性相矛盾,学生就会产生苦闷、烦躁不安和焦虑等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班级、宿舍同学的交往。
(三)自我独立的适应性问题。部分新生从小学到高中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是家长代办,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到了大学,很多事情不能独自面对,仍然想依赖家庭或者父母,有的甚至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产生高度焦虑的情绪,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以上这些表现往往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感到压力巨大,部分新生因缺乏及时的引导、不能适时调整从而选择逃避、进而迷失方向,有的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最后走向退学、休学之路。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高中以前的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采取的封闭式、严格式管理模式。大学新生刚入校,对于这种开放式、自主式管理不习惯,虽然有充分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但缺乏自主合理安排时间来培养自学、自我管理的能力,导致大学新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有的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
(2)学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欠缺:新生进校后出现不适应有一些是正常的,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入校教育和自身调节得到及时处理。但部分高校开展的新生适应性教育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无法满足 “00 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和统筹校内育人资源和要素,尚未形成多元一体的入校适应性教育体系。例如入校适应性教育的育人力量单薄;入校适应性教育方法老套,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教轻实践;适应性教育载体单一等情况。
(3)受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 “00 后”大学新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亲人的过度照顾和关爱。独生子女有他们这一代的特征,如自信、独立、创造性强,但又缺乏集体观念、自大、责任感不强等。一旦他们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就不能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时甚至不能理性地处理困难和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出自闭、偏执等消极心理,在行为上缺乏和老师、其他同学交流的主动性。
(4)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一方面,不能正确看待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他们刚入校时带着极大的热情,自我期望值很高。
当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大大超过心理承受能力时,这些学生就容易心理失衡,也往往陷入彷徨、苦闷。另一方面,自我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大一新生渴望独立,包括思想上、生活上的独立,但是他们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家长、老师和同辈群体的指导和帮助。若不能正确地解决这种矛盾,他们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愿意与老师、同学进行感情交流。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会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
三、“0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对策
高校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必须掌握新生的基本情况、探求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1)引导新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部分新生对职业规划是没有科学认识的,对未来没有规划、感到很迷茫、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甚至许多人认为职业规划没有用。高校应积极组织新生学习职业规划指导的专业讲座,通过讲座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掌握基本的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好学生从自身的能力倾向、就业兴趣、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主动地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努力掌握相关的职业技巧,并配合实际的职业指导训练,形成有自我特色的职业规划,并且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培养好未来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以期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每位辅导员协同专业负责人进行专业详细介绍,就业前景分析,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专业,树立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涯,针对个人目标,制定详细的学期计划、详细的周计划,包含上课、早操晚自习、学生工作、素质拓展等方面,同时学会做好总结,及时查漏补缺。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进行分享交流,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多方面帮助新生做好职业规划,尽快在新环境中努力塑造新自我。
(2)制定合理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案
由于入学适应教育具有时间短、密度大、形式化的教育特点,高校应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将适应教育长期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校可根据适应情况的普查结果,制定不同群体的适应性教育计划,做深做实大学新生分阶段实施工程,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个方面持续、深入地开展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新生适应性的支撑力。即入学前重点教育一批、入学后全体教育一周、注重抓好第一个月、坚持贯穿整个学年,并且将教育时间扩展至整个大学生涯。在不同时间段面向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新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习、学会发展,让新生从入校时就开始重视自我的发展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高校应该给大学新生配备专门的入学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及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加强家校沟通,建立朋辈帮扶体系
在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中,学校教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但是家庭教育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学生遇到了适应不良问题后,学校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共同帮助新生解决适应问题。同时,因为大学生活相对弱化了师生间的关系,以宿舍、社团、学生会为单位的生活方式让同学关系变得更加多元,从而提供了全新的人际交流方式。大学学生会与各社团组织正是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适应水平的有效平台。高校应以此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朋辈间的引导作用,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支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多样发展。同时应完善朋辈交流互助方式,加强对各优秀组织的教育引导及支持。在比较典型的适应问题上,学校应通过朋辈间的密切联系组织搭建帮扶平台,成立互助小组,开展专题讲座并对个别适应困难同学进行重点帮扶,同时开展榜样示范活动,帮助大学新生树立目标,更加积极的对待大学生活。
(4)及时做好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做好新生的心理普查是缓解新生心理危机,真正完善适应性教育的重要保障。许多学生的心理疾病都是源于旁人的长期不关心,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应在新生入学时根据其档案情况,病史查询、本人接触的方式,每班为单位建立一个心理的预警档案,对每个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记录,标注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关注的等级。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将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有问题学生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员对这部分有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这样做到随时有人关心,情况随时掌握,以预防为重心,将可能出现的事故降到最低。对确实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协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沟通或是转介工作。还可以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引导新生开展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拓展训练项目,如“牵手结”、“挑战150秒”、“风火轮”、“击鼓颠球”、“翻叶子”、“同舟共济”等团队合作项目。通过团队这些活动,可以培养新生快速融入新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更重要的可以帮助新生提高心理素质。
解决好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该问题必须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大学每一位新生都需经历适应性问题,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生活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二是大学适应性教育深刻影响着大学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影响着未来乃至一生的发展。三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新生适应性教育,深入研究适应性教育思路,通过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教育,切实有效落实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四是合理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以有效帮助新生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主动学习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聂旭明,汪逸晨.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7)
[2]钟会娟,翟琳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1)
[3]曾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凯里学院学报,2017,(2)
[4]周武.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及教育建议[J].高教论坛,2017,(9)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文理学院 2019 年塔基计划项目《拓展训练融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莹莹,(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