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王莹
[导读] 对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介绍了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王莹
        沈阳化工大学    110149
        摘要:对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介绍了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立德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符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德育工作不够突出,缺乏综合素质的人才输出。提出了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加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拓展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立德树人教学策略,建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人才战略,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优秀的技能,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念;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重视并加强人才培养,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实践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观点、新思路、新要求,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大学的创建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与指向。高校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基点,时刻坚持人为根本、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情怀、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
1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1.1立德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其中道德修养一直是教育的最高准则。“立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文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之不朽”。在古人的思想中,立德是三不朽中第一重要的,足可见立德对于人才要求的重要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人的道德修养会随着高速的信息传播进一步提高。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前提。
1.2符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单一技术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需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转型,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立德为主旨来实现,这也是每个领域、每个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也将立德树人当作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准则。
2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全面
        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容易产生思想和逻辑上的差异。高校学生都是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其思想价值理念受互联网信息的影响较大,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了解,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会与学生产生隔阂,影响育人效果。
2.2德育工作不够突出
        高校教学工作往往较为强调专业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对于德育方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能够达到德育教学效果的只有公共思政课程,是能够系统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但思政课程所占比重不高,考察方式也过于简单,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有些思政课程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使课程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3.1拓展校外多方协同育人渠道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家庭作为人才产出的主渠道,有着不可推卸的源头性责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后天育人的主要责任;政府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者,在政策方针等方面负有把舵领航的责任;社会作为人才的承接者,肩负着监督反馈的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人才培养跳出高校独家培养的封闭圈势在必行。特别是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人力产品,受到来自家庭、高校、政府及社会的多重关注。家庭、政府、社会已不再是教育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辅助高校共同育人。高校要积极构建融家庭、社会、政府于一体的多方协调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的最优化。一要建立家校共育模式,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积极营建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应急援助机制。二要拓展校企共建渠道,依托学科优势与研究平台,吸引企业通过设立实习基地、专项奖助学金、校外导师及辅导员等形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三要加强与政府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为政府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与智力服务。政府要保障对高校人财物的投入,在政策上给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3.2融合高校文化教育内容与核心素养教育方法
        为了树立学生对德育学习的正确认知,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高校创新了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改善现下德育教育“满堂灌”的现状。为此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包括校内优秀党员、班级干部等人,将其作为宣传德育教育的载体,定期组织此类人员在教学课堂上或校园文艺晚会上进行宣讲。演讲的主题以弘扬爱国精神、讲述经典事例为核心,使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德育教育内容进行丰富。
3.3优化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除了思政课程教学之外,还应该增加更多的形式。除了公共课程之外,还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相关的人文艺术课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其课程体系中的人文艺术课程较为缺乏,有必要开展历史、文学和美学方面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相关内容,通过深入挖掘素材来拓宽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维度。
3.4建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人才战略
        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对于经济领域的竞争有着决定性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战略制定中一定要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化,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规划。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人才战略要始终放到第一位,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理念,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3.5倡导自主性学习,创设自主学习的内外环境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不仅是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在要求,更是未来走向社会、进入不同工作岗位实现自我发展的潜在性动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教育引导诸方面用心。一要重视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变传授式为启迪式、合作式,充分发挥学业导师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探索及学术研究方面,要强化学业导师的指导、引领、把关作用。二要丰富线上线下资源库。高校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资源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意识下,提高寻找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三要完善“菜单式”的主辅修制度。在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高校要给学生更加宽松灵活的选择权限,让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及未来规划,科学合理的选修科目,实现在校期间课程的自我搭配。四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完善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休学等规定,允许学生在最长学习年限内,自己合理安排在校学习时间,实现学习、实践、创业的合理规划。
结语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在教学中的实际意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永梅.探索指向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8,(06):13-15.
[2]李忆华,马洁.论立德树人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03):26-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