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壮侗语族弹拨乐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邹雨彤
[导读] 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侗语族民族弹拨乐器与壮侗语族人民的音乐生活,风土习俗紧密相连,也是宗教活动中的礼器,男女之间交往纽带,传统禁忌习俗的圣器
        邹雨彤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侗语族民族弹拨乐器与壮侗语族人民的音乐生活,风土习俗紧密相连,也是宗教活动中的礼器,男女之间交往纽带,传统禁忌习俗的圣器,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时代性和艺术性艺术特色, 通过国际音乐交流的舞台,更广阔地去推广和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壮侗语族;民族弹拨乐;传承;发展

前言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中国民族中弹拨音乐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弹拨音乐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势攻击下,经历了碰撞、交流、融合、变化、发展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弹拨乐器在当代的重新发展,是从乐器的改革开始,乐器制作越来越精良,演奏工具在演奏区域上位置的高低所产生的音质、音量更为敏感。寻求在乐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最佳音色,最佳音量,能与其他声部融合,找到乐器在乐队中该存在的位置。无论是在合奏作品上,还是独奏作品上,都应该发挥其优势声音特点声,当中包括演奏法,较好听的伴奏织体,擅长表达音乐的指法等,让乐器发挥出其最大的演奏功能与效果。
1.壮侗语族民间弹拨乐器概况
        壮侗语族人民喜爱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侗家寨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的欢乐,弹起侗琵琶,传歌、对歌。侗族歌手在唱琵琶歌时,也常常用它伴奏,自弹自唱。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形式多种多样,流行较普遍的侗族大歌,由歌师世代相传,分为抒情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等,此外还有笛子歌、牛腿琴歌等。侗族吹管乐器有侗笛、竹膜管、木叶、拔奔、芦笙、芒筒;拉弦乐器有牛腿琴;弹拨乐器有侗族琵琶(分侗族小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大琵琶);打击乐器有侗族小镲、侗族小鼓、工、单打、铜磬、沙能拉、变故、小锣、大锣、铜鼓等。
        侗族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侗族琵琶
        侗族中琵琶也有三弦和四弦两种,张尼龙弦、丝弦或金属弦。三弦侗族中琵琶定弦为:(五线谱高音谱号)do—re—la, 四弦中琵琶定弦do—re—re—la,音色柔和、圆润,用于伴奏叙事歌。侗族大琵琶又称“比巴劳”,张三根或四根牛筋弦,三弦大琵琶定弦(五线谱低音谱号)do—re—la,四弦大琵琶定弦do—re—re—la,音色浑厚、饱满。用于伴奏叙事歌,常由老人自弹自唱,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庄严气氛。
        
        2.侗族弹拨乐的乐器历史
        公元14世纪末,侗族琵琶已在侗族民间流行。明代沈庠《贵州图经新志》载有:“男子……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牵狗臂鹰以为乐。”榕江县侗族《祭祖歌》中也唱道:“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琵琶歌里还有这样的唱词:“砍下樟木带回家,拿起樟木做琵琶。”证实侗族琵琶已有600多年的流传历史了。
    侗族琵琶明代沈痒《贵州图经新志》载:“男子……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牵狗臂鹰以为乐”。榕江县侗族《祭祖歌》中也唱到:“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可见侗族琵琶在侗族地区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广泛的群众性。
        侗族小琵琶称“比巴拉”,琴身用杉木或硬杂木挖制。琴头长约10厘米,琴杆呈半圆柱状,无品,常用线做把位记号,音箱有卵形、桃形、椭圆形、八角形、梯形等多种,薄桐板为面,上有若干圆形出音孔,背板盒面板间衬有音柱,竹质琴码质于面板中下部位,用骨或角制拨子,分三根弦和四根弦两种。三根弦琵琶定弦fa—sal--re,四弦琵琶定弦为fa—sal—sal—r。演奏多取坐姿,音箱置于右腿,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弦按弦,右手持拨弹奏。第二、第三弦(或第四弦)常作空弦音伴奏,音色清澈、明亮,用于伴奏民歌演唱。
        侗族中琵琶也有三弦和四弦两种,张尼龙弦、丝弦或金属弦。

三弦侗族中琵琶定弦为:(五线谱高音谱号)do—re—la, 四弦中琵琶定弦do—re—re—la,音色柔和、圆润,用于伴奏叙事歌。侗族大琵琶又称“比巴劳”,张三根或四根牛筋弦,三弦大琵琶定弦(五线谱低音谱号)do—re—la,四弦大琵琶定弦do—re—re—la,音色浑厚、饱满。用于伴奏叙事歌,常由老人自弹自唱,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庄严气氛。
        
        3.壮侗语族弹拨乐的传承与发展
        
        3.1将壮侗语族弹拨乐与重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对壮侗语族弹拨乐的了解,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弹拨乐的实践,注重壮侗语族弹拨乐的实践方法和效果,从而获得较高的民族弹拨乐质量。然而,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艺术的渲染和熏陶。单纯依靠技巧练习,不仅使应有的乐器学习成为一个机械的学习过程,而且使学生难以理解音乐所赋予的情感。演奏的音乐是机械的,没有情感和艺术表现力。即使演奏技巧高超,也很难体现壮侗语族弹拨乐传承的真正音乐价值。因此,注重弹拨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和陶冶。在演奏音乐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述音乐的背景、音乐故事,让学生体验音乐所依附的人物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民族弹拨重奏的知识和技巧,从而将情感赋予音乐表演,更好地表现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在讲音乐的同时,将学生带入音乐情境中,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对提高学生学习民族弹拨乐的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
        3.2壮侗语族弹拨音乐与西洋乐器的比较
        按演奏性能来讲,吉他、曼陀林及竖琴均为弹拨乐器,但这些西洋弹拨乐器无法联想到侗琵琶这一个性极强的乐器音色。虽然吉他、曼陀林音色,某种意义上有些接近侗琵琶,但这些乐器很少用在乐队作品中,而竖琴的拨奏方式,也与琵侗琶有些相似之處,但它的音色和功能与侗琵琶完全不同。
        侗琵琶的音域较广,包含了弹拨乐器组的高音区至低音区的大部分音区。因此侗琵琶亦可与低音弹拨乐器一同,表现浑厚的音响画面,也与民族弹拨乐器柳琴等高音弹拨乐器一同,奏出明亮、清澈的音响效果。它与其他弹拨乐器一同作和声铺垫时,一般位于中音区,演奏重音和弦或节奏型织体时,一般采用两根低音空弦音与其余两根和弦音的组合方式。
        侗琵琶常重复民族弓弦乐器的和声层或旋律声部,有时也重复笙或笛子和声层或旋律声部,这种混合音色,虽然淡化了乐器本身拥有的个性,但所奏出的音色,较为新颖,有很强的融合性。
        3.3侗族弹拨乐的继承与发展意义
        壮侗语族弹拨乐强调了文化情感,注重体验,注重民族特色,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促进艺术,审美,生活的统一。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使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学生特殊教学载体,为学生打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大门,可以直接反应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通过性能和可操作性对少数民族弹拨音乐进行传承。
        
        4.结论
        
        通过对壮侗语族弹拨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壮侗语族民族弹拨乐器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著.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刘北茂述.音乐鉴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邓光华主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邹雨彤(1993.09-),女,汉,琵琶、阮、柳琴专任教师/讲师,本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器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