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梅
广东省湛江市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将所要复习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问题形式,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问题导学法在激发学生求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三生物学;一轮复习应用
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体现。如何在复习课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各种能力,这需要教师对所要复习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设计,在使学生掌握原有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导学法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使课堂的教学情境更富有深度和吸引力,更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抓住复习要点,提高课堂效率。
一、高三生物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高三生物复习课中,依然存在许多的教学问题。比如,有的教师的复习课就是将旧有知识简单地回顾一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炒冷饭”式复习课,甚至为了教学进度,整节课没有或只有很少的问题给学生思考。更为普遍的复习课是教师先领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再简单处理问题的“填鸭式”、“授鱼式”教学模式等。这样先回顾原有概念、原理,再运用其及解决问题的模式,无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平淡无趣,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点难以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整堂课下来,学生无法抓住复习的要点,课堂效率低下。
二、高中生物“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为目的教学模式。该方法需要教师将所要复习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问题串在课堂上呈现,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及寻找解决方法和答案的过程。问题导学的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高三生物课堂事半功倍。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生物复习上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生物课能否有效吸引学生不再是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讲解是否生动有趣,课堂中问题的设置能否有效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则更为重要。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尽量将理论联系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中,利用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物课堂更生动有趣起来,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比如在复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这个知识点时,关于信息传递的类型及概念,首先通过一道高考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 花香引蝶B. 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 候鸟南飞D. 警犬嗅寻毒品
学生通过以上选项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及行为信息进行总结、归纳、比较。接着教师再抛出问题:一定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发芽,这体现了信息传递作用是?在学生回答出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一定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开花,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出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植物返青后“绿色” 被牛羊看到并过来采食,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学生便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继续让学生分析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哪种信息,该信息的传递体现了以上哪种作用等。
在总结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时,先给出学生一道题目进行判断: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许多同学审题不仔细,会忽略题目中的“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几个关键字,而选择C,教师在公布答案后,学生会主动思考找出错误的原因。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题目的相关信息归纳总结出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生活力的问题情境更能有效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近年高考中,生物学科的问题情境也更注重与生活生产相联系。所以在高三生物复习中,问题导学法中的问题设置尽量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串
问题串是呈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的“问题连续体” [1] 。对高三生物复习课来说,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关键是要解决相关问题的设计。合理的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举一反三,强化复习要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课堂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出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引领,又要有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问题应层层递进,由浅到深。课堂上通过逐渐增加深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和探索,使其逐步掌握基础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复习课中,对于模型建构的知识点复习时,传统的复习模式是带领学生回顾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及数学模型的概念,然后再给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而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则是教师先通过简单的辨析题让学生自行判断并解决三种模型的基本概念,然后教师再提升难度,让学生对三种概念继续进行深度辨析。比如,学生在明确物理模型概念之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照片和标本是物理模型么?计算机设计出的是三维实物模型么?物理模型的特点是什么? 而对于概念模型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疑问,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例子,比如中心法则示意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体温调节图解等都属于概念图,请同学总结出概念图的特点、并举例教材中所出现过的概念模型。在对数学模型的概念有了掌握之后,教师可继续发问,公式、曲线、方程式是数学模型么?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柱形图、饼状图是数学模型么?公式和曲线相比,哪种更直观,哪种更精确?在关于“S”型曲线中的K值的复习时,先通过一道判断来引发学生对K值概念的思考: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判断错误的同学这时会关注K值定义中的“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中的“维持”二字。教师再通过K值波动的曲线,让学生继续计算K值及分析影响K值得相关因素,并归纳总结。
问题导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而在思维的过程中,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又彼此关联【2】。课堂中科学设置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更能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究,及合作等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在高三生物学一轮复习中, 问题导学法的有效使用,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从”“要我知道”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我要知道”的主动学习的境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邓胜兴,姚凤娟王林发.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7
【2】谭永平.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外延与整体性.课程.教材.教法,201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