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   作者:张茸莉
[导读] 在积极倡导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提起“学困生”,依然是一个让我们无比头痛话题.
        张茸莉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洪家镇马寨完全小学
        【摘 要】在积极倡导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提起“学困生”,依然是一个让我们无比头痛话题.《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因此,在阅读目标中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提高;学困生;阅读;兴趣
        一、让学困生不再惧怕阅读。


        1.让阅读成为“悦读”,要上好阅读课,重要的是要激发学困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困生感受和经历快乐的阅读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地用各种手段让学困生体验阅读的快乐.如用语言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感悟等等.
        【案例1】《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人民政府成立这个历史的镜头,离今天已经有71年了,如何引领学困生感受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呢?
        教学之前,我搜索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听录音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对文中描写海陆空三军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及群众游行这两部分时,学困生很难理解领悟,我播放了《开国大典》中阅兵和群众游行的视频,给学困生视觉上,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最后在课文结尾时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引导学困生热爱祖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关注学困生,课堂上,学困生由于反应较慢,往往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特别是对老师的提问云里雾里,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所提的问题分解,使其简单化,让学困生尽可能的跟上节奏,让他们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案例2】在分析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时,理解“甲”的意思.
        师:同学们,第一可以用哪些词语表示?
        生:“冠军、最好.”
        师:“在甲乙丙丁这几个字当中,谁是第一?”
        生:当然是“甲”.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当中的”甲“会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说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这个案例当中,老师运用了迁移的方法让学困生理解甲字的意思,既符合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也让学困生更加形象准确的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当问题难度不大时,老师应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困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自信心.老师们在内容讲解时,应切实做到放慢速度,并尽可能重复一两次;在学困生回答问题前,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课堂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困生先回答,能答出多少都行,再让其他同学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学困生,也全面兼顾了其他同学.
        3.围绕目标,点面结合,课堂上较多见的是“推土机”- -只有表层面的推进,较少见到“打桩机”- - 抓住一点深入开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
        【案例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宗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么冷的天,鸟都飞走了,路上也都没有人了,这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生1:这个老人大概是家里太穷了,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么冷的天,他还得出来钓鱼.
        生2:这个老人大概是个钓鱼迷,他最大的兴趣就是钓鱼,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出来钓鱼.
        生3:这个老人大概是喜欢清净,越是雪大,越是别人不来,老人可以独享一份清净.等在学生这么多的假设上,老师介绍了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宗元是借“孤舟蓑笠翁”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学困生也就容易理解,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现象.
        二、让学困生学会阅读。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成了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1.大声的读出来,我们的学困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指读,经常出现添字、漏字、错字、跳行等现象,往往不愿意大声读出来.当学困生在小声读或者是默读时,即使有几个字不认识,大多也能理解文意,但会忽略不少词汇的掌握.而大声朗读就不同了,如果读不出字音,朗读无法继续,这就会迫使学生读准每个字,识字量自然与日俱增,最终消除添字、漏字、错字、跳行等习惯.我们老师则应调动学困生大声朗读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2.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3.学会精读,精读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应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认真仔细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
        三、让学困生课外爱阅读,会阅读。
        1.创造阅读氛围,我首先号召学生自觉捐书,成立班级书吧,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并推选学困生作为书吧志愿者,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工作.每到午间借书时间,书吧那儿总是人头攒动,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班级书吧的创建,不仅为孩子读书提供方便,而且课余午休时间,孩子们不再追逐打闹,愿意静静读书.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向学生介绍自己读的好书;午间阅读,我常常是手捧书卷,和孩子一块阅读;读到精彩之处,大声朗读,和孩子共同分享。
        2.转变家长观点,潜移默化行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学困生除了学校规定的借阅课读读书外,其他时间大多花在玩上,特别是男生,除了跑跳,很难有真正静下心来的时候,家长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认为能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几乎不去督促学困生博览群书.那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常常介绍城里孩子的读书生活,让学困生家长了解城里家长的教育观念,看到城里孩子读书量大,知识面广,这就是对他们最有利的说服,渐渐地,家长也尽可能地监督学困生的阅读,如吃完饭后或睡前1小时为读书时间.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成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只要我们充满爱心,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学困生定会充满信心,不断进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