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熙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海口新华中心学校 云南 昆明 650114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云南省也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正是因为如此多元的文化,它们互动共融的推动着我们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共同进步。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而语文学科特有的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材里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资源与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优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 民族团结 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小学生认识周围多样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以及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培养开放性人才需求的关键。民族团结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是其他类型教育无法替代的。而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许多名篇佳作,都是表现民族大团结的课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需要有一双慧眼,努力挖掘教材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创新,逐步形成自己将民族团结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特色。引领学生通过文章的字词句篇,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从小接受民族大团结教育。
一、民族团结教育与语文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从小形成学生良好爱国主义世界观和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对于民族团结的产物,更是传播民族团结的工具。文学作品为民族团结教育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它向人们诉说着各民族的美:或婉约,或激昂;或低沉,或高亢;或欢愉,或悲怆;或感人肺腑,或催人泪下,不一而足。而语文教学最大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民族之美、人性之美、爱国之美。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自由创作的天地,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艺术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无不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集中表现。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裁的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各民族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化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民族团结教育的高度去理解、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应该遵守的原则
民族团结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民族团结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感受各民族不同文化的美的能力,陶冶审美情操,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的人,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正是针对每个人的个别差异所设想并实施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也认为:每个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结合体验进行创新原则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与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统一之美。教师应顺应课堂的发展趋势,相机引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欣赏,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爱国主义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关键。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是语文教学变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我认为小学语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民族团结审美情趣。
民族团结的“魂”往往蕴含在具体的事物或新奇的情节之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地诵读,进而感受蕴含在文章中的道理和情感。比如课文《草原》,不仅描绘了蒙古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好客、蒙汉情深的情怀,文章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之美。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时机。蒙古族人民用“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盛情款待汉族客人,热情“举杯敬酒”,表演“套马、摔跤和舞蹈”等,无不包含着深深的手足之情,同胞之谊。课文中诸多描写都集中在“蒙汉情深何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上,虽然只有十六个字,其中蕴涵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这样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使民族团结互助道理扎根于学生的幼小心灵。
2.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接收民族团结教育的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民族团结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的。让我们的学生知道,虽然我们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我们也要随市场经济的步伐,振兴国家经济,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现代中国作出巨大贡献。因此,我要求学生能在平时生活中多学习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真人真事,从最贴近生活的事件出发,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将这些故事展现在课堂上,或者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把了解到的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实践教育。
我们要把民族团结之爱的种子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民族团结的花朵永远开放。例如,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讲述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讲述我国秀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资源,讲述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讲述少数民族的风俗信仰,讲述各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学习演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蹈,画民族风情画;讲述各民族英雄故事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教育,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总之,生活之中无处不有语文,语文民族团结教育无处不在。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文又中蕴含着无尽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尊重自我、尊重各民族文化、欣赏各民族文化的意识。让语文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温床,培育出五十六朵芬芳的民族之花。
参考文献:
[1]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8年11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一年级到六年级)
[3]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40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