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   作者:汪安学
[导读] 伴随着文化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全过程中更为高度重视对学生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培养学生兴趣,使其塑造良好自主学习意识。
        汪安学
        贵州省黎平县孟彦镇初级中学  557302
        摘要:伴随着文化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全过程中更为高度重视对学生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培养学生兴趣,使其塑造良好自主学习意识。初中数学教学亦是如此,眼下很多教师都会立足于学生特性实施针对性教学,融合其学习能力与成绩差异,来设计分层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 应用探究
引言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是全班一刀切,成绩优异的学生感到课程进度慢,水平暂时较差的学生对课堂知识点会感到比较吃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分层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重要体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一、学生能力的分层
        教师最先要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摸排调研活动,用心剖析,参照学生认知结构与非智力因素考虑到层次,层次要保证心里有数,分到精确,分到适当。即便是在一样的教学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分层不仅要精确,也要具备动态性.例如,在对初中生的运算与解题能力进行培养时,由于其运算能力是在计算和答题的过程中持续发展形成的,但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等层面的差别,很难保证学生在运算能力提高的道路上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遭遇不同挫折,而这些挫折刚好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分层需求.因此,建议教师适当采取“帮扶”分组策略,也就是让最优秀的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来扶持后进生,既能使后进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还能让学生之间进行良好交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间互帮互助、相互扶持的同时,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样能得到相应提升.然而,帮扶学习并非指教师完全撒手不管全权交给学生,针对部分厌学学生,还需要教师对其展开心理辅导,多给他们下达容易完成的任务,给其提供取得成功的机会.针对优秀生,则需要教师注重对教材进行延伸,激发学生探究欲,培养自学能力。总的来说,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进行灵活分层,遵守“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制定分层计划,进行差别教学
        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之后,就进入第二个步骤——分层次制定教学计划。按照数学学科的学习规律,大致将学生分为基础、调整、巩固和提高四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对于基础层的学生,首先的任务就是打牢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扫除障碍,其次是调整层的学生,该水平下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知识,但是解题思路比较僵化,不能根据题目的改变及时地举一反三,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规范数学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对于巩固层次的学生,一般的数学问题能够顺利地求解,这时候应当加强学生的做题熟练度,提升学生的答题正确程度。对于提高层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拔高提升,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学习课本之外的数学知识。
三、开展递进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分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为了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层层递进,确保教学过程分层的有效性。教学过程分层教师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具针对性,较为基础性的问题由C层次学生来回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由B层学生来回答,以此扎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A层次学生教师要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锻炼,给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针对C层学生要使其理解将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5次后纸张的厚度;针对B层次学生要能够根据以上计算结果,主动分析和探索纸张厚度变化的规律;针对A层次学生在完成C和B层次学生的内容后,可以推理出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方法。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问题是不同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各层次学生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分层安排教学作业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作业的安排十分重要,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运用,也能给教师进行一些教学反馈,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不同层级的同学进行教学内容划分,第一类同学:要求完全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学习分解的简单算法,并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更深层次的理解应用,增强数学思维的敏锐程度;第二类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点,并且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理解,例如,分解因式:x2-2x解:x2-2x=x(x-2);第三类学生:要求简单理解和熟记知识点,例如,“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作把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为之后进一步的学习应用打下基础,并逐渐的促使其数学思维的形成,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第四类学生:只需掌握知识点的概念,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结束语
        总之,分层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投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同时,分层教学也减轻了教师“一把抓”的负担,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
参考文献
        [1]谢晓芬.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52.
        [2]李霞.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20(14):169-170.
        [3]郭小娣.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0(22):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