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作文
从江县翠里乡三工区小学
摘要:大数据的到来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可以说是电照风行,21世纪算是完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了解信息技术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学习信息技术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他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融合以及怎样融合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并为广大小学数学老师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互联网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发达的网络通讯工程都在慢慢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所谓“互联网+”就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从而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如网上银行、电子阅读、网上购物、汽车导航等。其中在教育行业也存在深远的影响,例如多媒体的运用和网络直播课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辅相成,将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上,相信能为学生们开拓出新的知识海洋。
一、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让数学知识点在信息技术中理解记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的学科,它给人的印象比较客观。小学时学习数学是最基础的学习,是需要学生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学习数学,但随着年级段的提高,学生们需要记住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对数学的学习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学生们还只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的话恐怕会很困难,况且学生们要学的不只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还需要花时间去学习语文、英语、等学科,所以去背数学的知识点在时间上也不是很充裕[][2]。这时如果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中的知识以PPT的形式放映出来会不会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去理解记忆呢?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比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多面体、多边形时,老师可以在网上找相关素材用ppt的形式放映出来。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物体时,会对多边形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方便以后学习旋转这类的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能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能更好的去记忆。
(二)以学生为中心,放下主导权
在“互联网+”时代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人性化管理”,这种新理念更应该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在以往的教育模式里,老师才是课堂的中心,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基本上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们只是在下面听老师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模式也应该不断的发生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此时,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接受知识,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主动权转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
在数学这样一门逻辑性学科里,老师在教学时应当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老师只做课堂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开展小组形式,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具体的任务,比如说探讨一个知识点,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进行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差异,此时,学生们自己进行交流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想法,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有参与到课堂中,也能向教学目标一步一步的推进。
(四)做好课堂总结,收集学生们的意见
总结,无论是在任何工作领域里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在总结中才会意识到今天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自己没有掌握到的。在学习中亦是如此,老师可以在每节课要结束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总结,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是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因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可以拉进教学进度,但是也会因为放映太快导致学生们不能及时记录重点。所以让学生们进行总结,给老师一个及时的反馈,老师在收到学生们的意见时也能及时的对教学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总结也能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在这节课中未能掌握到的知识点,从而自己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和遗漏的知识点。
结语: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各个领域,在教育事业这个大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活跃灵敏,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此时老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既能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又能拉进教学进度。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灵感都来自于生活,面对语文这个需要思维活跃的学科,多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情也是一种学习的好办法。为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小学数学学习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应当坚持结合互联网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死板和单一,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涂涛,张煜明.基于知识图谱和共词分析的“互联网+教育”研究评述[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01):1-11.
[2]曹珠.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J].学周刊,2021(1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