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光
福建省寿宁县犀溪中学
摘要:我们的初中历史老师一些固有的的教学方法方式需要进行转变和改革。本文就初中历史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创新构建高效课堂的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怎么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得我们的初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的核心素养做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转变;高效课堂
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在一次次改革,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当然也应该随之进行改进。如今,我们的初中历史老师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让学生理解历史,进而喜欢历史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怎么样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有所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的问题。
怎么样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有所创新,构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思维的发育水平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学生学习的基础也就参差不齐。做任何事都要是要从基础开始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学好历史必然要抓好基础。教材内容是基础,但是我认为,对于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最重要的基础,还是兴趣。比如,老师可以用问题带入,让同学们思考,华夏大地,上上下下何止五千年,有哪些人?干了些什么事?这些都是历史。中国人敬祖先,敬祖先就是尊重祖先,就是尊重历史。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学习历史知识[1]。历史知识怎么来的,是前人一代又一代的记下来的,有个叫司马迁的,宁愿受奇耻大辱,最终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具体这些事,历史上是怎么样的,我们通过以后地学习就可以知道。同学们看到的历史书,是什么写成的?是拼了命写成的,是前人用血写成的。我们捧在手上,该不该珍惜里面的知识?该不该好好地去学习里面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初中历史老师需要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上作出改进和大胆创新,在教学的选材上努力地做到更加多元化,让同学们心灵上有触动,觉得有新意感兴趣,长期坚持下来,同学们的历史兴趣会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这样对历史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
老师们要转变观念,转变模式,转变位置,努力去调动学生,让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同学们主动的学习,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这和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分不开。所以,老师们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的状态,从新定义自己和同学们的教学关系,努力地去改善历史课堂中,沉闷枯燥、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努力使历史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起来了,自己的中心位置确立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的高效地进行学习,让自己的历史素养得到提高。在课堂上,要使同学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比如,在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的教学中,老师来当学生,让一个同学上讲台来讲一下自己知道的三国故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听讲,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讨论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出人意料的好。另外,老师们还需要改变考核考查评价的方法,找到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来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得到认可,这样,可以从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学习乐趣和认可的同学们,历史水平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2]。
三、学生自主预习复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老师的讲解是同学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引导,让同学们去掌握看待历史分析历史的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一个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比如,七年级历史《金与南宋的对峙》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前布置预习,学生在课前自己通过书籍网络收集有关南宋抗金的故事,也可以收集金兀术等金国的故事。在这样的预习中,学生不仅对这一课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对岳飞、金兀术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收集资料,掌握了一些学习、了解、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诵读和讲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让同学们来讲一讲自己带来的抗金故事,看看谁讲得好,这样,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更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后,老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推荐对《南宋》等有关历史纪录片的观看学习。这样,把课前、课中、课后连接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老师的引导,同样和兴趣息息相关,大量的阅读历史书籍是学好历史、提高历史素养的颠扑不破的法则。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有知识有素养,就是真正好的教学质量,就是好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瑞军.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14):157-158.
[2]杨国民.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研究[J].新课程,2020,(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