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   作者:范新
[导读]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电子通讯的快速发展,英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能完美的实现两种语言理解的自如切换,是英语使用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范新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电子通讯的快速发展,英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能完美的实现两种语言理解的自如切换,是英语使用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翻译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实践,是一种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现象。英汉对比是翻译的前提,也是搞好翻译教学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可以说,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英汉对比,特别是跨文化比较整个贯穿于英汉翻译的教学过程中,而有意识地把英汉对比,特别是文化意识寓于翻译教学之中,则是当前搞好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引入英汉对比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能揭示英汉语言间的差异,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英汉语言的内在规律,在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过程中克服干扰,提高学习效果。大学英语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翻译教学则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一个有力切入点。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英汉对比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详细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英汉对比理论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语言和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其使用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等背景特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也就意味着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具有相似点和不同点。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如不将文化差异考虑在内,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和内涵进行剖析、对比,简单按照原文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去处理,很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易使学生养成脱离文化谈翻译的不良习惯。早在1957年,美国现代语言学家拉多就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对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及学习特点作出了分析。该假说认为,第二语言是在反复的刺激、反应和强化下,学习者形成了习惯而获得的,而母语的学习是学习者长期处于母语环境中经历各种实践时自然获得的。当发现第二语言和母语不一致时,学习者会自然而然的在母语规则的基础上产生语言负迁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会发现,两种语言相似处较易掌握,而区别较大的地方却很难理解。所以,充分了解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是学好外语的前提。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和思维互为表里、相依相存。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来获得必要的教学参考信息,从中预测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设计课程,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1中英汉对比教学理论
        中英汉对比理论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美国的语言学家罗伯特在对语言的研究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应用依据,为现代化应用对比法奠定了基础。语言共性是语际对比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语言共性,就没有可比性。对比分析理论建立在迁移理论的基础上。语言迁徙分为正、负两种迁移两大类,分别对外语学习起到了促进和阻碍作用。对比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观察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使学习者注意到在英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负迁移现象。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提高对比分析方法的重视,许多学者基于语言内部结构,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宏观层面看,英汉对比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比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等。从微观角度与层面看,英汉对比法更侧重于对英汉共时的对比及分析,同时共关联到两种语言,基于语音、词语语法等表层对比研究,在表达方法上涉及到修辞、语用等。具体而言,将英汉对比研究融入到翻译教学中,应当从词汇、语法、语篇三个层面进行说明。
2英汉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是人脑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通过信息的接受、储存、加工、输出,以达到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产生于长期的社会实践。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语音表义系统,也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手段。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障碍,来自于思维对语言的支配功能。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征和风格,即平时所说的思维差异。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和类同、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的能力,使译文更正确、自然。
2.2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涉及观念等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两种语言较大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提高其翻译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2.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针对差异帮助学生进行翻译
        在翻译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反复推敲的好习惯,掌握推敲的技巧,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范例学习,体会英语抽象词的内涵,并与汉语的形象化表达法进行比较,做到翻译时,虚实应用自如。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深造,多学习、阅读优秀作品,对两种语言多进行对比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大提高。
3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优势
3.1加强词汇对比
        在我国,学生在经历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英语教学后,多数都能掌握和了解英语语法,并通过英语阅读练习获得良好的语感,用英语与同伴进行最基本的交流。但是,我国学生在英文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义把握上仍存在较大缺陷,影响到英语的实践应用,直接导致英语交流中单词的错用或误用。由此可见,只有掌握足够多的词汇量,才能真正掌握英语学习的核心。而且,词汇量掌握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习者和英语母语使用者之间的根本性差距,也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用中英汉对比方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并正确使用英语单词。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简单的英汉语对应之后,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外延,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正确表达能力。英语实践中,仍然表现出不足。尤其是在
3.2充分理解深层对比
        翻译语言的过程,是实现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相互渗透和传递的方式。不同民族在语言环境、模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组织语言的模式也截然不同,这种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的复杂性。在翻译教学过程里,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出认为最合适学生语言学习的翻译例文。在学生翻译后,教师最后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对比,进而使学生充分了理解语言文化的不同之处。翻译不仅仅是进行两国文字字面层次上的转化,其重点在于人文交际。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利用语言对比方法,强化两国语言的深层对比,进而使学生在实际的翻译中,能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翻译实践。


4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语言满足了人类相互沟通和对外界事物认识的需要。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又影响着其语言使用方式。英民族较为擅长抽象思维能力,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概括性抽象词(譬如上义词)以表达较为抽象、复杂的概念,而汉民族却更习惯于运用诸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英民族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性思维,在语言表达上先说要点,再层层分析、步步推演,这就导致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汉民族更喜欢螺旋式思维方法,因此汉语使用者在表达信息时往往先分述,然后迂回突出重点,句子多为后重心。英语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也反映出其民族思维注重理性的分析、对客观事物持客观审视态度的特点,语言表达多物称、多被动;而汉民族却更注重“人”作为事物的参与主体,讲究“天人合一”,语言表达多人称、多主动。民族思维不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教学活动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更能引导学生在翻译时改变思维模式,更加深
刻地理解原文,提高翻译质量。
        其次,翻译本质上就足将一种语言中的某种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对应的表达,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教学当然离不开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只有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把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自己的母语,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才能理解和学好其它的语言。那么作为联系两种语言以及其表达法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要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进行共时分析,并通过教授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知识、进行相关的翻译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翻译技巧,帮助其克服英语学习中汉语的母语思维干扰。
5英汉对比在大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5.1词汇对比翻译
        英汉词汇差异主要在于音、形、义三方面,其中,词汇对比是重心。从词汇对比角度来看,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性、分类、形态变化等方面。比如,汉语共有名词、数词、形容词、动词、介词、助词等十二大词类,而在英语只包括十种词类。所以,英汉翻译时经常会存在词类空缺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冠词、量词等英汉词类中不交叉的部分拿出来做具体分析,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让他们能明白任何词语都应处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理解。而且,教师在整个授课环节中,应该选择一些有意思的例子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中,吸引学生注意,如:A:这一点小意思,请一定笑纳。B:你真有意思,还跟我来这套?A:唉,只是意思意思而已。B:哦,真是不好意思译文:A:This is a little gift as a token of my appreciation. Please take it. B:Oh,are not you a bit too polite? You should not do it. A:Well, it just conveys my gratitude. B:Oh,thanks very much then,though I really do not deserve it. 英语教师在指导这段对话翻译时,应抓住翻译材料中的重要知识点,如该材料中的“意思”一词,引导学生加强对该词的思考,了解不同用法下的含义,继而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5.2主语与主题的翻译
        主题显著与主语显著(Subject and Topic)是Charles N.Li和 Thompson于1976年提出的一对范畴。他认为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常用的英语句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宾语;(2)主语+谓语;(3)主语十谓语+表语:(4)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5)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常用的英语句型基本上都围绕着“主语+谓语”的形式展开。换句话说,除省略句外,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子都必须有主语,如果句子中没有主语或者不便说出主语,就用“it”、“there”等词充当形式主语,因此,形式主语“it”的高使用频率也是英语主语显著的一个标志。如英文例句:It is nice to have dinner with you.翻译为: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共进晚餐。英文例句: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flowers around my house。翻译为:我家周围种了很多美丽的花。
        汉语作为主题显著语言所突出的是主题,在句子结构上分为主题和说明,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强制性存在关系。所谓主题是指句子的主题,常常出现在句首,往往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己经知道的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比较英语的主谓结构和汉语的主题述题结构,在汉译英时,将汉语句子的主题-主体结构转化为英语的主谓句,如中文例句:他们从偏僻的农村搬到城市来已经10年了,可翻译为: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they moved to the city from their remote country。在英译汉时,把英语句子隐藏的话题一评论结构在汉语中恰当地表达出来,如中文例句:关于这本书的背景知识,我一无所知。可翻译为:I know noth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is book。
5.3跨文化比较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外国作品被翻译成汉语时,应首先注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渗透问题。文化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文化间进行转化时必然需要经历某种程度上的变异。这种变异首先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区别,所以,在翻译中,许多外来的概念常常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尤其关注这种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交际方式,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语言文字等尽收于文化这一概念之中。翻译及翻译教学要包含渊博的知识面,如:政治学、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心理 学、民俗学、经济学、国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语际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美学、甚至音乐、美术、绘画、建筑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所有的一切无不影响着存在于某个文化中的群体思维方式。因此,文化的差异,肯定会导致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之间也会有很大差异。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流,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样 的交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障碍。所以,翻译教学不能只强调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还要挖掘出语言出现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即文化差异。
        总之,英汉对比理论在翻译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应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分析英语、汉语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们更准确的翻译英语语义,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菡.运用英汉对比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尝试——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16(12):132-134.
[2]王丹丹.基于英汉对比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5(19):22-24.
[3]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对比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J].外语教学,2014,35(1):2.
[4]严峻,杨卫中.英汉对比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388.
[5]陆仲飞.大学英语需要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过渡--评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J].上海翻译,2014,28(2):72-74.
[6]张妮燕.英汉对比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探析[J].海外英语,2021(01):241-242+245.

个人简介:范新,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翻译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