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属于大学教育类的传统学科,目的是为培养具有相对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语言技能。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语言,且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能够结合现代社会实际需求和国情的发展的教育人才。但是对于现实状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没有过多渗透,因此不利于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对此,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英语教育思想相结合。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中国文化、文化渗透、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人类交流自我思想的媒介。语言通过自身的表达,艺术对于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科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言也具备以下功能,认知功能,交流功能,情感功能,思想塑造功能。指称功能,积累功能,交流维持功能,意动功能,诗化功能,超语言功能,行事功能等具体作用,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功能。因为语言的出现,它是人类认知社会更加清晰明确。使得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类别的人通过一种共有的联系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一、文化渗透的含义
首先什么是中国文化,这里所讲的中国文化主要以两部分为主。一、要是从5000年前的有记载的夏朝开始算起到现如今这中间长的历史发展所孕育出来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而这其中不乏优秀的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术思想,从国人对于美好事物寄托的优秀宗教文化,及富含美感的传统艺术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科学技术等等。二、指立足当下,根据中国现如今国家发展基本国情,所产生的优秀文化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最新提出来的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等等。何为文化渗透,是指在现存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以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不与思想政治课相违背,不改变英语课的上课形式的情况下,做到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和水平,以及对于跨越种族和国别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力。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许多富含深意的词,例如《诗经》《楚辞》中所描写的关于“大同社会”,再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进步所产生的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体现的词语,因此如何以英语的精确表达展示现如今的中国风貌,进而更加坚定我们当下所走的道路,肯定现如今正确发展理论,和对于自身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就非常重视大学英语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开始强调培养学生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能力。并在那时出现了“在改革之初被称之为与国外交流和接轨”的口号。正是这一思潮的推动,使得我国大学生英语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推动了大学生英语教育改革。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中过分的依赖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育基础。反而忽视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涉及。因此,个人认为,我们在以西方文化知识为基础的同时,不能不是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使学生明白和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有针对性地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西方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最终是学生能够调动自我能动性[1],借助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面的解读。另一方面也推动大学英语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二、基于中国文化渗透的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完成教育部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课程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所有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规定学英语在教学时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且集中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综合体系。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应用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学习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并且能够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最终达到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在党的第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没有建设高度的文化自信。那就不会有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再次印证了教育部所提出的对于大学英语具体要求的正确性,符合我国长期发展所需。
(2)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从目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候也正是大学生主动的去吸取精神营养,补充精神食粮的最好时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发展中所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自身的感悟和社会经历。所积攒下来的文化精髓。这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被较强的指导意义。而青年一代作为先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者,不仅是中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者。还是中国新生代的发展力量。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进行有良好的习惯培养。加强青年学生的素质修养。青年学生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同时在这过程中,一线教师也以一丝不苟。严于律己的敬业精神约束了自己,并且在培养学生。认知和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以身作则,成就了自身的发展。
(3)有利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
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看,大学英语的学习是以西方的英语文化为背景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会受到来自于国外的文化的影响。容易导致他们对于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进行盲目的追捧[2。也正是这种盲目性导致大学生成长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发育。反观自身,中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劳动人民所蕴含的智慧结晶[3,他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科技等领域的具体发展情况。博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类众多,博大精深,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学习价值。日常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更好的传播和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凭借着大学英语课堂为跳板,可以使得现如今的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认识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年大学生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来说,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为喜。英语教学活动提供了海量的教育素材,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物质载体。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活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亲切感,最终达到积极学习的目的,这也印证了大学英语科目教学的教育理念。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英语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
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现在大学生规模相较于之前,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同时随这大学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然而,大学生的质量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教育的普及水平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掌握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基础知识面也不够细致。例如相较于北上广等地区学生,云贵川地区的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及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就相对较弱。
再比如由于经济差异,导致教学水平的不同,致使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或者是沿海发达城市的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能力也远高于来自天远农村地区或者已发展较弱地区的学生。又因为以上原因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造成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学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程度。能力,一方面来说由于老师教育观念的不同。例如,大多数老师还存在于一老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日常备课时,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定位,过分强调英语教学中“教”的过程。同时对于教育内容方面,以完整的西方教育教学思想,结合西方的化水平状况进行“全西化”的教学模式,不够全面,从总体上来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系统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以及较高的完整度。但是由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未重于自身国家文化相结合教育方式,因此,导致学生接受的英语教育是不完整的,相对机械的,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的。
(2)现行的英语教材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在编写大学教材时缺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类杂志,报刊书籍,影像资料等不同的。传播形式结合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其自身利益所需,将其想推崇的文化影响到各个发展中国家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手段,达到扩张势力,增强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过程中也误导了许多人,使得一些人产生了错误的想法和不正确的理念,不利于国家的和平稳定以及长久的发展。如在英语课堂中。英语老师讲的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文化,西方国家的历史,西方国家的艺术形式,课堂上展示的也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些图片,学生在日常阅读和观看影片的题材时,也主要以西方思想为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颇少。虽然说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但是个人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学习节日知识。一提到此类话题,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缺乏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和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4。有以上不难看出,在编写教材时,我们缺乏从根本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在编写时较多的西方。历史文化能够方便学生学习,但却从另一方面丢失了我们应有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必须得表达出来的态度。致使我们在现行的教材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了与西方国家交流之间的一种工具。使得学生在平常的交流与沟通中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表达出西方文化和思想,无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诠释。使得在某一种层面上,大学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成为了具有国外文化影响的“假洋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出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对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自信。
四、基于中国文化渗透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1)自上而下重视传统文化深入英语教学。
基于中华文化渗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我们要做到教材贴合实际[5]。在编写教材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教材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教材编写要突出实用性。三,教材编写要以强调主题为基础四,教材考虑内容倾斜,我教材编写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六,教材编写要有利于任务型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七,教材编写是立体化的。八,教材编写要体现多样性。编撰教材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入教材中心,避免所编写出来的英语教材过度的空洞化,不符合实际国情。简而言之,教材是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最主要的渠道。充分。发扬。教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学生结合母语文化背景来学知识来,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语言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编写内容时加入一定的中国元素,有利于学生。在中国文化与国外的文化之间做合理对比,更好的吸收本国文化和了解国外文化。最终将将学生培养成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者。
(2)创新课程,丰富教学技巧。
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没有认识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在设置课程中没有开设专门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因此高校在设置大学课程时可以适当的加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例如传统风俗,传统民俗。传统饮食习惯,传统住房,传统建筑等等一系列选修课程,把中华文化落实进入大学课堂,增强学生认知。同时,对于英语老师在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依托教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授课中加入一些中西方文化知识,同时要敢于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扩充。在挖掘教材重点的同时,结合所教课堂的重点,积极的探索。和扩展知识,武力将中华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文化的渗入不仅局限于单词语法的教学,还要加强在日常的英语听说写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英语的过程中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认同。同时也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如在学习“Dragon”一词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龙是神的化身,它象征着至高无上,富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在古代也是帝王之相的代表。是关于龙,部分寓意和成语都展示着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dragon”是恶龙的意思论是在日常的电影中还是西方的童话故事中。龙都代表着邪恶,它是罪恶的化身。因此和龙相关的成语谚语往往都是不好的词汇。英语老师在讲述时要结合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确的对待两者之间的文化不同,做出合理的解释,要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所在。
(3) 提高师资水平,加强自身素养。
在国际化思维的影响下[6,教育形式也要做出合理改变。尤其是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英语重要转折点。对于这个阶段中的教育者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学英语老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结合中西方文化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以身作则。增强了学生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坚定了对于做好一个文化传播者的目标,使得大学生最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五、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的日常教学中,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大学英语课堂,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结合西方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中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老师作为这一重要过程中的引路人。要善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同时要结合自身专业所长,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欲望。在学习和活动中不断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积累中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最终为祖国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王瑜洁,贾国素,仝贵云.基于SPOC的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才智,2019(27):35. [2]郐红芳.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大学英语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20(10):128-129.
[3王燕娜,刘彩莉,华芳.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J].财富时代,2020(12):137-138.
[4贾曼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其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0(27):72-73.
[5]钟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的渗透[J].农家参谋,2020(15):213.
[6赵秀芳.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4):154-155.
个人简介:范新,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