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爱
台山市台城第一小学,广东 台山529200
[摘要]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有效贴近小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本文从环境创设、过程优化、评价指导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效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效策略; 阅读教学;环境创设;过程优化;评价指导
高效阅读教学策略既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很大作用,又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但对于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其一生的成长。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真阅读、全阅读、深阅读,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环境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从兴趣开始,阅读也离不开良好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从氛围营造做起,为学生提供一个宏观的阅读支架,一步一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当的支撑、必要的线索和持续的提示,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阅读。
(一)营造氛围,注重领读
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是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在这方面,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深,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阅读氛围把握多,需要下足功夫,运用电子大屏经常展示不同年级的阅读之星,让学生们以阅读为荣。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区域设置读书角,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要。如果不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强。在这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逐渐爱上阅读。我在《草原》课文教学中注重声情并茂的进行领读,讲解课文中描写景色的方法,让学生对晴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绿色的小丘和田野产生向往。
(二)家教合作,快乐阅读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家庭的阅读氛围和家长的示范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但是,很多家长由于认识、工作、就业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支持孩子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例如,在进行第五单元教学时,我将《夏天的成长》、《盼》等课文与学生放学后的生活联系起来,邀请家长宣讲阅读的价值、阅读的故事,开通家教讲堂“悦读”微信群,及时分享孩子“悦读”成长的故事。每天晚上,明确一名学生分享阅读带来的成长体验,并引导学生以预习的形式阅读《爸爸的计划》、《小站》等习作例文。
(三)开展游学,共享共进
单纯地进行课文阅读、学习和理解,枯燥的文字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一些心理压力。面对这种现状,注重以学生欢迎、有教育意义的游学活动,改变学生浅阅读的现状。根据课文学习内容,利用周末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游学,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中,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在游学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深阅读习惯。
二、过程优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坚持,注重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演等一切因素,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可以将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继而将学生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学世界。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拿出2至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们朗读古诗词、或《最美诵读》的一篇美文、或书本的一篇课文其中一个段落,让这些文字随着抑扬顿挫的朗读传送到每个孩子耳中、心里。
朗读时间长则5分钟,短则2分钟,每节课坚持如此,积水成潭,学生们的语感和审美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二)静心阅读,升华素养
读书需静心,静心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超然物外。要注重将课文教学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根据课文学习的篇目和进度,我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并主动减少作业量,争取家长们的支持,每天为孩子安排20分钟的阅读时间。同时,由于小学生自控力较差,我会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的阅读方向和内容,结合课文学习,为学生推荐阅读文章。回到家中,每名学生要保持20分钟的静心阅读时间,让学生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领略名著名篇中精妙绝伦的文字,感受伟大先哲的思想火花,营造出一种宁静的、专门用来读书的心境,让学生快乐愉悦的阅读,真正品味到文字之美、文字之奇、文字之妙,升华语文素养。
(三)定期演讲,增强能力
为避免学生感到语文课文学习的枯燥,对语文学习陷入集体性沉默,防止课堂教学过程中环节处处受限,定期组织演讲活动来活化课堂氛围,在课文学习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演讲过程中采取的形式多样:有单个同学登台“说”,其他同学“听”;班长领背、学生集体齐背诵经典诗词;几名或多名同学一起表演课本中的话剧、历史故事等等。涉及的内容有: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名言警句感悟、时事信息、读书一得、精彩句段、影视品评、现实人生万象等。通过演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三、评价指导,深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语感、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小学语课文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阅读进行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学生们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率的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注重语言标准、语速适当
这是教师指导小学生课文和其他文章阅读的基本环节。只有运用好普通话,掌握好语速,学生的阅读才能在培训语感、感受语言美中获得更大收获。在这方面,教师要注重一般课文教学中,选择几名学生分别朗读一段或几段内容。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及时指正他们错误的发音,指导学生们讲好普通话,保持合适的语速,不断深化语感。
(二)注重感情融入、感受深刻
阅读最终是为了升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的。小学六年级课文中,既有带有深厚爱国主义思想的佳作,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也有描写自然美景的名篇,如《草原》、《青山不老》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去朗读、去感受,如此,课文的中心思想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在提高学生素质中收到实效,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也会持续提高。
(三)深化阅读习惯、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将阅读与词语辨别、理解段意、揣摩文意、掌握要点等结合起来。例如,在《草原》一文教学中,当学生读完第1自然段,我提问学生:“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很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反映出,如果不能读有所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有质的提高。于是,我让学生多读两次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学生很快就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指出重点句,并讲解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这句来展开写的。
四、结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语中可以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目的、没有感受、没有理解的阅读会陷入形式主义,即使读再多的“唐诗”也不会写出像样的文章,不会具有过硬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注重环境创设、加强过程控制、讲究评价指导,才能让阅读事半功倍,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助力学生成才中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