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   作者:张吕明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阶段的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张吕明
        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小学 443699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阶段的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标》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朗读相通,加深理解和体验。
        我国宋代朱熹曾云:“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笔者曾听闻当代不少教育专家疾呼:“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的确,朗读作为一种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一潭死水,琅琅的书声,就如画龙点睛,能让整堂课都会活起来,学生惟有在放声的朗读中,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抵达文章的意境所在。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高效朗读呢?
一、循序渐进,化解朗读难度
        当一篇新的课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同学们除了感觉新鲜外还会产生一种茫然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老师必须给予有效的预习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循着老师的方法轻松走进文本。在初读阶段老师必须让学生预习任务和要求,即:预习时通读课文,要做到把字音读正确,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朗读课文时不得读错字、不得任意丢字、得不随意添字,不准颠倒词语的位置、不能重复读,要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学生带着老师的指令展开学习,良好的朗读习惯慢慢就形成了。
二、良好示范,激发朗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或许并不难,但要读出情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减少朗读的盲目性,教师的朗读示范引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篇课文的内容、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教师必定先于学生知晓,老师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或欢快、或激昂、或低沉、或平缓,学生在老师变换的语速和语调里,必然受到情感熏陶,在老师传递出来的优美音韵里,必然会喜欢上这篇课文、喜欢上朗读。除了教师的示范朗读外,还可以借用多媒体或播放朗读录音,或播放朗读视频,通过多种形式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把朗读课文当作一种享受,把饶有兴趣的朗读变成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捷径。
三、精准指导,以情带声
        小学生在朗读中往往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朗读速度过快,句子之间、课文的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停顿,他们以为朗读流利,就是读得足够快。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讲清楚,停顿是朗读过程中的间歇,朗读课文要用恰当的速度,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作好停顿,如顿号停半拍(手点击课桌,一上一下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两拍。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不换气地朗读了。再次,还可以通过具体文段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为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情感而作出停顿,例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二是学生在朗读中不能准确把握语调。有的学生读课文时,从头到尾一个调,甚至出现唱读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先要教会他们明白不同的标点符号应该采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句号末尾语调要平稳或下降。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情感,语调要饱满表达内心的感受。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调分为——高声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高声调,句子语势由低到高,一般表示惊讶、疑问、诘问、呼唤、号召。降抑调,句子的语势由高到低,一般表示肯定、感叹、恳求、自信、祝愿。平直调,整个句子语势平稳舒展,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一般用于陈述、说明、解释,表达严肃、庄重、冷漠的情感。曲折调,句子语势曲折变化,有起有伏,一般用来表示夸张、讽刺、幽默等。
        三是学生朗读中不能准确把握重音。朗读的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去把握好重音的位置,以便准确表达好内容突出文章的重点,抒发真切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指导学生把课文中表示邓小平爷爷动作的词语要重读,邓小平爷爷的语言要读坚定,体现出邓小平爷爷做事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四、书声琅琅,以声传情
        课堂上,为调动全体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营造出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老师设计的朗读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可以采用教师引读、学生个人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分角色读、同学挑战读、配乐朗读,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爱上课文朗读。在多样的朗读形式中,比较高级也不容易操作的是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魅力在于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激活文字内在的语音美,欢快的音乐,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悲壮的乐曲,使人产生豪迈的情感,在音乐氛围中通过触景生情,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让学生沉浸在作者表达的意境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情感,选择不同意境的音乐,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美感,比如学习《柳树醒了》一课,配上《森林狂想曲》作为配乐,乐曲中清脆的鸟鸣,阵阵蛙鸣,紧接着陶笛、小提琴走出的欢快音符,学生一下子被带进生机勃勃的春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唤醒自己对春天美好回忆,架起生活积累和课文之间的桥梁,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多元评价,扬自信之帆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参与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充分肯定朗读的优点,中肯指出朗读中的问题,解决学生朗读中的疑点、困惑,以此唤醒学生的朗读灵感,激励创造,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评价除教师点评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求新在互评中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书声琅琅的课堂,是语文课堂最显著的标志。用心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必将其乐无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