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恩 范倩茹 孔浩彬 武萧
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0
摘要:通过建立成长需求、技能资源、大学生学习三位一体的闭环成长生态体系。对于用户而言,作为大学生的用户不仅可以在本平台上发布自己提供的特色技能,向其他用户展示自己的特色技能,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特色技能的二次成长。同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特色技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总结和体系化整理,在平台的帮助和扶持下,推出和开设相关的自身特色技能的教学课程,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能够帮助这项特色技能进行更普遍的普及和传播,也能够让其他对于这项特色技能感兴趣的用户能够拥有更好的渠道去了解这项特色技能,拥有渠道去体系化地学习和掌握这项特色技能。除此之外,本平台通过IP效应,树立校园内“技能达人”“技能之星”的正面形象,引导大学生以更加积极态度在大学校园中学习与成长,进行正确且有效的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循环激励效用。
关键字:高校、特色技能、平台
一、研究意义
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和网络的不断发展,服务于身怀各种技能的人群的平台也逐渐增多,但服务于相对于普罗大众所了解的之外,受众小的独特性强的、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未被大众所熟知的特色技能和学生独创的技能的平台却少之又少。而本项目致力于打造为身怀这些小众技能和对于渴望学习小众技能的人们打造智能化平台。结合教育部指出的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和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志同道合的广大学生们搭建一个覆盖率广、涉猎范围广泛、参与人员众多、运行效率高、操作灵活、智能化为一体的虚拟社群。依据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使在线教育充分被挖掘并充分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扩大在线教育研发和共享力度,建立优质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课程的的辐射面,与社会多方面合作,教育部曾指出对于培养高校人才,要以素质教育的方式,因而此项目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鼓励学生跨学科交流合作,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平台建设
在开始探索新的技能共享平台之前,我们要先获取我校同学的技能掌握情况、是否对技能分享和获取有一定的渴望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分类:有技能渴望学习和分享、有技能渴望分享、有技能渴望学习、无技能渴望学习、无技能不渴望学习。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我们分不同的步骤采取不同的方法。
前期以比赛和奖励的形式吸引有技能和渴望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参与者作为平台支柱力量,还可以为有技能并渴望共享的参与者提供平台和资金,为平台积累人气提高平台知名度。中期进一步扩大和稳定前期人群,逐步吸引有学习技能欲望但是没有技能的广大人群,平台组织支柱力量对新进参与者展开培训。后期进一步扩大辐射人群,让那些无学习渴望的人群产生压力感,激发他们的求生欲。通过三个阶段达到吸引学生最大化。
(二)后期运行机制
定期在学校内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收集来自不同人群的好的想法。通过在学生之间展开一些活动主要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来对想法进行实践,选出可行方案对小程序进行完善。
平台鼓励参与者用自己的技能去教授别人。参与者即可以无偿教他人,来积攒自己的名气,也可以尝试制作一些收费课程来进行技能变现。当参与者数量达到稳定数目后将以个人付费获取为主,让参与者既是获得者也是建设者。给与参与者获得感的同时,丰富平台教学课程。
三、实验材料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男女比例1:1。参与本次调研的同学大一占比13%,大二占比22%,大三占比44%,大四占比21%,其中大三学生占比最重,大一学生占比最少。按同学专业划分:理工类占比47.3%,人文类占比23.7%,体育类占比14.5%,艺术类占比10.3%,医学类占比4.2%。其中医学类和理工类同学拥有特色技能人数占比分别为5.5%和5.3%,人文类同学拥有特色技能人数占比9.8%,艺术类和体育类同学拥有特色技能人数占比分别为43.7%和38.6%。
大学生闲暇时间和安排情况
目前大学生活十分丰富,大多数专业的同学课余时间十分充足,闲暇时间很多。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每天平均闲暇时间大多数为1-5小时,其次是5-8小时以及8小时以上,空闲时间小于1小时的人数仅为2%。这为大学生培养兴趣,学习特色技能创造良好的时间条件。但是,大多数同学的时间为碎片化时间,相对集中的大块时间仅为1/3。并且碎片化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大块时间集中在晚上。这就要求平台建设应以短视频为主,以直播教学为辅。
针对大学生时间安排的调查显示如图1,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安排显然很不合理,大好时光白白浪费现象严重。
通过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调研,发现知识经济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趋势尚好。尤其是特色技能的培养和共享,为大学生用户提供技能学习和分享的平台,激励大学生用户在线学习,掌握更多生存技能,完善技能知识图谱。
(二)大学生分享门槛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大多精通互联网,能够较快掌握视频剪辑,直播教学等主播技能,能够更好的适应以短视频、直播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技能共享平台的搭建。成为技能分享者的成本仅仅需要一部手机。相较于传统班级制有更低的门槛,适合大学生分享者初步摸索,为适应要求更高的岗位积累经验。
技能分享平台发展趋势调查
据调查目前为大众所熟知的三大技能(知识)共享平台分别为百度问答(97.04%)、知乎(90.80%)、百度文库(89.33%),均属于科普性知识共享平台。一方面说明大众对科普性知识共享平台比较熟悉,对其他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存在认知盲区或者初级阶段。另一方面求知者数量远远大于知识技能提供者,而且“潜水”的人数很多。综上所述:大多数人对目前技能知识共享平台规则不熟悉,大学生迫切需要一个操作性强、针对性高的技能知识分享平台。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活动过程
我们小组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根据我们判断得出的高校技能平台的实用性进行了一次实验活动。实验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的活动。线下活动,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召集那些身怀特色技能的高校学生到指定场地,并在指定场地使他们展示自己的特色技能,吸引感兴趣的人们前来观看,并现场同步教授技能,尽可能实现一对一现场教学。线上实验活动,我们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去实现的。特色技能展示者通过摄像头与线上观众进行交流。我们通过,把不同类别的特色技能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展示网络直播,最终得出哪种效益最高。结合线下和线上的教学调查和实验数据,在搭建平台时我们要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建设和投资。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如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展现的需求,而且目前缺少展现的机会,无法很好的找到相同爱好的朋友。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希望将技能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些作品,不过存在时间、资金、场地等限制。这表明展现平台具有广阔的受众。大学生学习新的才艺和技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的意愿是十分强烈的,也愿意通过相互交换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高校里面,拥有一项优秀的特色技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挖掘兴趣,完善能力,树立自信,是能够刺激大学生成长的渠道之一。特色技能更能够帮助大学生们在各类平台、比赛、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大学生成长经历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大学周边传统的技能学习机构所能提供的教学能力有限,只能提供一些普遍性的技能教学,如小语种、大众乐器之类,无法满足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技能成长性的要求。同时一些具有技能特长的同学缺乏展示的平台以及继续发展技能的资源,难以获得进一步技能发展的资源。由于大学上课和活动的松散,让很多大学生无法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更多的知识技能,具备的小众技能也无法展示,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各方面发展。所以有必要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来为他们提供这个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并结交更多感兴趣或具备相似技能的同伴,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展示他们的才能。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平台的兴起为社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前期受众面可能不是很广,用户不愿意去专门下载App来进行活动,为了更方便、接触更多的用户,选择以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来运营。首先,用户可以进行游览,查看其他用户发的帖子,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注册登录,进行更多的活动,发布帖子,展示自己的技能,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注册时登记学校、院系、特长、喜好等,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互相认识、了解。并以关注人数较多的话题为主题来举办线下交流展示活动,让大家互相接触、扩大影响力,让具备才能的人得到充分的展示,获得自信心;其他人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开阔视野,拓展兴趣。并通过在学生之间展开一些活动主要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来对想法进行实践,选出可行方案对小程序进行完善。
参与者即可以无偿教他人,来积攒自己的名气,也可以尝试制作一些收费课程来进行技能变现。当参与者数量达到稳定数目后将以个人付费获取为主,让参与者既是获得者也是建设者。给与参与者获得感的同时,丰富平台教学课程。
五、结论
高校学生特色技能共享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校园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推陈出新,高校所能带给学生的收获不应是仅仅局限一个领域或是几个领域的学习,而是应该开拓眼界,培养兴趣,学习特色技能,提高个人竞争力。本平台能够帮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除此之外,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服务,正是打破传统纸媒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转向线上平台进行产业化模式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