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婕琦
温州市第四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出色的课堂导入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堂时长的限制,导入环节一般只会进行两到三分钟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出一个既简洁又吸引人的导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1],具有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这样两个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色课程目标,而近年来兴起的STEAM教育也给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科学的学科特色,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可以选择在其他课程中也经常使用的导入方法,还可以选用一些具有科学学科特色的导入方法。
一、科学观察导入
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区别于一般的观察活动,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观察不仅可以直接利用肉眼进行,还可以借助仪器获取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观察。在相当一部分科学课堂教学中,都可以使用科学观察进行导入。
因此,在进行《机械运动》一课的教学活动时可以这样导入:
课前准备一个皮球,课上请两个学生,一个学生站在教室左前方,一个学生站在教室右前方,让其中一个学生将球抛给另一个学生。活动结束后,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问。
师:这个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球从这个同学的手里传到了另一个同学的手里。
(即球的空间位置发生了改变)。
教师总结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我们把物体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相较于观察仪器所获取的图像,观察直接在眼前进行的活动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且直接在眼前进行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图像只能够“看”,而直接在眼前进行的活动除了“看”之外还可以“听”、可以“摸”等等,因而直接在眼前进行的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这些作为课堂观察对象的活动过程所用的时间都比较短,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导入环节的时间要求。
二、体验活动导入
体验是人利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了解、感受的过程。在科学学科的语境下,“体验”与“定性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定性描述是指对事物大致特性规律的描述,不追求将这些特性规律量化,但是所得出的大致特性规律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体验则有一些不同。体验依靠人的感觉器官进行,而人会受到环境与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因此体验具有不小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如此,组织体验活动不需要科学实验那么严谨,操作简单方便,能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在大多数人都能获得符合客观事实的结果的情况下,体验是一个不错的初步掌握客观事实的方法。
基于科学的学科特色,体验活动很适合作为科学教学过程的引入。如第二节《力的存在》第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入:
让学生用力鼓掌,学生会感到手掌疼痛。
师:为什么我们的手掌会感到疼痛?
生:因为我们鼓掌太用力了。
师:这个使我们手掌疼痛的“力”究竟是什么?这个力除了能使我们的手
掌疼痛之外还会产生什么效果?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
“用力鼓掌,手掌会感到疼痛”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会碰到但没有深究过的现象,这个现象又能轻易在课堂上重现,因此在课堂上做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够快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探究“使手掌疼痛的‘罪魁祸首’——力”这样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能够很顺利地被引入。
三、生活经验导入
科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已经转换成科技产品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初中科学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因此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文字描述、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这些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导入,这样既能因为贴近学生生活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接下来所学的内容。
第一节《机械运动》第二课时——速度,可以这样导入:
阅读新闻《高铁时代下的大巴老板:眼看金饽饽成了烫手山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为什么在高铁开通之后,多数人都选择利用高铁而不是大巴出行呢?
生:因为高铁速度快,坐得也很舒服,价格也不算太贵……
师: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改进出行的交通工具,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自
己和物体运动得更快些。那么,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高铁的开通对大巴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是一个经常被报道的新闻,以此作为实际背景导入速度的学习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切身体会。
四、科学史导入
科学史与一般的历史背景不同,它记录的是不同时代不同科学家对同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体现一个科学上的认知错误逐步向客观事实靠近的过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共同构成的HPS教育开始在科学教育领域兴起,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介绍有关的科学史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学生普遍喜欢了解科学家的奇闻异事,因而学生对有着这些科学家名字的有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历史也会有一定的兴趣。如果能在介绍科学史时借助图片、视频或者实验器材重现该科学家当时所做的实验,学生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因此,利用科学史作为导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第四节《牛顿第一定律》中,可以这样进行导入:
师: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对于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的
学者就已经进行过思考。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
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就没有运动。”你认同这
个观点吗?说一说原因。
(这里学生会阐述不同的观点和原因,教师针对学生答案稍作引导即可。)
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统治了人们的思想,后来陆
陆续续有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但影响力始终有限。直
到十七世纪,伽利略发表了他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打破了自亚
里士多德提出该观点以来统治人们思想一千多年的关于“受力运动的
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时运动的物体便会停止运动”的观点。
(在介绍“理想斜面实验”时,可通过动画、视频或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直
观地认识到这个实验。)
师:下面我们要介绍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可以看成是伽利略“理想斜面实
验”的“升级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对“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时,将做什么运动”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史不仅可以作为课堂导入,还可以作为一节课的线索贯穿整节课。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短短四五十分钟的时间里走过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地了解,也使学生在更加认可现在所学知识的同时,明白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现在拥有广泛共识的理论在将来可能被推翻,但不论现在这个理论在将来是否会被否定,这个理论和提出这个理论的科学家都会被铭记,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发现都是具有意义的。
五、小结
课堂导入并不拘泥于形式,不论是各个学科通用的课堂导入,还是具有科学学科特色的导入,只要是适合这节课的就都是一个好的导入。但是,具有科学学科特色的导入更贴近科学课堂,与科学教学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希望本文能为科学课堂导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