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儿童”到“儿童关注”——以某园游戏园本化探索实践看学前改革之影响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   作者:周秀丽
[导读] 曾经在一杂志上看到德国森林幼儿园一说,甚是喜欢!据说,现在德国的森林幼儿园有700多家,这些幼儿园孩子们,几乎整天都在森林里度过,爬树、玩泥巴、踩水坑,用木头、树枝做各种工具等,好生羡慕!
        周秀丽
        九江市濂溪区第一幼儿园   332005
        曾经在一杂志上看到德国森林幼儿园一说,甚是喜欢!据说,现在德国的森林幼儿园有700多家,这些幼儿园孩子们,几乎整天都在森林里度过,爬树、玩泥巴、踩水坑,用木头、树枝做各种工具等,好生羡慕!
        2013年笔者从浙江回到家乡九江工作,在风景秀丽的庐山脚下,有一座近50亩地的幼儿园,当时空、大、上是第一印象,接着管理的安全隐患成为纠结,可往园进深走去,教学楼后有一块近十亩地的山坡,光秃秃的虽显贫瘠,但依山依坡的地势觉得可以大做文章,如能像森林幼儿园那样就好了:孩子在这里,春天滑草赏花、夏天捕鸟捉虫、秋天爬树摘果、冬天藏物滑雪……岂不悠哉、快哉、美哉。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一、从“关注儿童”看教师角色——主导
        该园为本区政府举办的第一所公办幼儿园,实为国家第二轮三年学前计划的硬指标,政府在尽力落实,斥资7000万给编60个大力投入的新园。现实情况是园所新、园所大,教师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皆为从周边小型私立园或城郊小学学前班考进编的一些年经教师,幼教理论、教学经验、带班能力均有不足,教师的角色定位还停留于主导,为了迎合家长“追求现代时髦电子产品”、“多做点读写算好上小学不输在起跑线上”等固有思维,较被动配合式地“关注儿童”。
        教学活动主要是以集体教学为主,有时还会出现“小学化”现象:以课堂集中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使用人手一册的幼儿用书(或操作材料)。
        二是教学方式固化。采取排排坐方式让儿童长时间静坐、单一听讲和被动等待,儿童缺少体验和感受,缺少自主和互动,教育活动仅以完成教材内容安排为目的。
        三是安排的自主游戏多为“假游戏”。即儿童游戏时间不足或安排不合理,把游戏作为上课后的放松和娱乐。高控制游戏和表演性游戏多,在幼儿游戏中,教师任意妨碍、打断或暗示幼儿按教师指令完成居多。
        看到这些,作为一园之长,确实焦灼、忧虑,是适应“当地民情”,还是“反攻革命”?面对这样的盲点、痛点、堵点问题,我带上几个茫然但积极的老师,连夜驾车到浙江省一级园去跟岗“见世面”!回园后我们协商如何着手园本培训,如何理解和掌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点和精髓,如何主抓幼儿游戏的践行,从而在思想、场地、形式的变革中釜底抽薪促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从“儿童关注”看教师角色——补位
        变“关注儿童”到“儿童关注”,关键在于突出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性。大量研究表明,游戏性越强的儿童,“外控性”越低,性情越随和宽容,他们不仅在现时可以拥有一份轻松自如的快乐童年,而且较强的游戏性还预示着他们在未来也可以拥有一份健康幸福的成年生活。游戏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如此重要和独特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游戏人”身份参与这场游戏革命。
        (一)“游戏人”思想变革——助力角色转换
        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提出“游戏人”概念,认为文化乃是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儿童是“游戏的人”,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自我感知、操作和体验。在一次次游戏互动与教学探讨中我们教师角色从过去的主导慢慢退后,再适时支持指导。

教师将师幼双方视为“游戏人”,让每一处、每一物都能引发幼儿游戏及思考,真正实现环境育人,解放教师的手和嘴,逐步生成适宜的园本游戏活动。在闲散材料资源的再次利用中通过幼儿与环境(游戏及生活环境)、物(器械、材料)、身边的人(同伴、玩伴、教师)等发生互动,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增强幼儿学习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使得游戏形态真正意义上赋予社会生活以超越于生物本能。
        (二)“儿童+视角”场地变革——助推游戏增值
        “材料是幼儿游戏时的心灵伙伴!”我园充分利用场地和生活化材料,将单一山坡改造成生态冒险游戏场,如依据幼儿七大身体动作发展,利用绳梯、木板、管道、荡桥等设计成“体能组合运动集中营”;利用生态土坡、攀爬组合、石子小路等多材质道路拓宽小路格局及材质,在自然中探索多种上坡的能力与方式;利用生活化材料点缀、围筑成生态式户外阳光活动区,突出自然材料、体现环保生态,搭建凉棚、灶台等形成一系列生态式户外休息区;在一次次与周围环境、材料、同伴的游戏互动中不断寻找新玩法、新体验;宽阔又多元的场地通过暴露危险,改“回避型”为“体验型”鼓励幼儿将危险情况转化为思考去防范去化解,推动教师与幼儿将“危险暴露”与安全自护两难深入“融合共促”,安全自护自然习得。
        追随幼儿游戏兴趣、实现幼儿设计图来改建中庭情境游戏场,将幼儿画纸上的风车房、小树屋、小卖铺等都改造成真的,幼儿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一起改建自己的秘密基地,沙水池+泥池、小荷塘+小溪流等场景逐步呈现,而一座风车花园庭院游戏场就此诞生。
        (三)“三阶三推”形式变革——助阵补位赋能
        随着场地三次优化,班级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嬗变,教师也经历了“解放思想——使用资源——优化整合”三次变革,逐步适应“游戏人”角色。幼儿的游戏活动首先要满足幼儿生长的需要,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而非间接知识,努力做到“老师不插手,孩子自己学”。我园尝试使用“聚焦→推进→迁移”策略,基于儿童关注的内容,创生幼儿本位的游戏活动:如在山坡上拓展游戏、原野探索、自然运动、野外生存等,聚焦学习品质,同时依托主动、计划、专注、问题解决、资源利用和反思学习策略,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及学习意识的生长性能力的发展,畅想山的味道。随着推进“浔文化下建构节”的产生,以“探寻建筑——特色聚集——设计思考——材料收集——搭建探索——乐于分享”为路径开展相关活动,由一艘九江舰的模型模拟到尝试搭建长江大桥,组合浔阳楼、德化楼等塔式建筑,到设计我们的未来城小区和属于自己的魔法学校等,无不体现了幼儿的智慧、教师的放手力量!再者契合园所有十间特色功能室实际,探索大区间+小区域联动混龄游戏模式。如室内区域性联动游戏中,幼儿在巧手俱乐部、美术创意室、建构室、科探室等功能室自创作品,得到同伴和教师的肯定获得相应游戏币,继而到亲亲生活馆、迷你小社会、绘本馆等进行消费,看演出、照相、吃水果串、超市兑换礼物等,还可将剩下的游戏币存入银行;户外区域性游戏联动上,孩子们在3600平的草坪花坊间徜徉,嬉戏,帐篷边孩子放风筝、吹风车,荷池边写生、印染,溪流边捞水虫、吹泡泡,舞台上大胆表演,土坡上大胆玩耍……好不热闹!
        “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只有得到爱的充分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儿童关注,即理解儿童,葆有儿童天性,给其发展空间,包括工作的自由空间——他有权利决定当下做什么,整个游戏引领中,发现幼儿的情感与智慧,鼓励幼儿的选择与尝试,支持幼儿的独立思考与表达,充分信任幼儿会有自己成长的节律,并为其提供需要的支持保障!让游戏回归本真,在幼儿的社会学习与情感培养中进行补位、思考、迁移,后续有趣的课程故事《艾草薄荷膏》、《彩虹小兔》、《油菜花节》就陆续上演,由此我们感悟到: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苦思冥想,而是追随儿童后的水到渠成。成就孩子的同时,何尝不是一场自我修行与蜕变?
        适时补位赋能帮助他们把游戏延续下去,这就是我们幼儿园现在的一种行为文化,是在“做”与“活”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我们始终行在路上、学在路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