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   作者:张晓梅
[导读]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小学生初入校园正处于对事物的好奇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传授法律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更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提高道德和法治意识。
        张晓梅
        吐鲁番市第六小学 新疆 吐鲁番 838000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小学生初入校园正处于对事物的好奇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传授法律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更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提高道德和法治意识。文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树立法治意识;实践研究
        前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宗旨是要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是非观念,结合实际法治教育,树立正确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更能强调孩子们的主导地位。同时对一线教师来说,是更大的工作挑战。教师需要从实践教学中解决教学内容方式的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将过去的思想政治课程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了有知识系统构建课程到以学生生活内容构建课程的转变。提出更适合新时代的德育理念,将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学生在价值观、法治和生命方面的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知道人格上大家是平等的,学生要学会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以及履行自身的公民义务,培养学生创建家庭美德的能力,强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师、学生、家长的相互共同成长,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观念滞后,学生参与度较低
        长久以来,为了取得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认可,学校会将主要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一般会将道德与法制课作为附带课程,派选其他学科老师兼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认识不重视、不到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更多体现的分数上,认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好学生,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而课程道德与法治名称的改革反映了时代改变和社会发展对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迫切需求。因课程内容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更需要在教学形式上顺应时代的需求,增加丰富教学资源,灵活呈现。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科任教师对国内外时事政治、国家当前社会发展情况、近几年社会规划等方面内容了解甚少,无法结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知识讲解、设计活动和进行案例分析,甚至沿用原始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到言传身教、结合当地教学情况,切实发挥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但是能够有针对性的教学的特别少。道德与法治课程自身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而且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跳跃性更强,好探究、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时,一味强制灌输知识给学生,会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反感。对于这种情况,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或者是意识到了但是没有意愿对课程方式进行实践尝试,依旧采用单一的注入式、罗列式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道德习惯和法治意识。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应用能力不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通常还是通过课堂传授理论性知识,课程过于理论化和枯燥化,学生无法很好地学习和理解,更无法结合学习到的法治理论知识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片面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质量地下,不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根据新教材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整体可分为: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与学生合作表现、了解学校及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变化、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并能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不同学生群体差异性显著,整体表现效果有待改善。

主要还是因为显著的孩子普遍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从小缺乏活动锻炼,长时间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生活和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若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将大大影响实际教学质量。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的方法探究
        (一)利用游戏教学,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由于现在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在周围人的娇惯和呵护中成长的,集体和规则意识比较差,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制学习起不到学习效果,而且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需要通过浸润的教育方式,基于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如何安全过马路”的教学中,老师先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交通违章现象,让学生讨论哪些人做得对、哪些人做得不对、为什么做得不对,然后挑选学生上台对过马路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司机、过路行人、交警,指导学生司机、路人和交警分别应该承担的工作。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交通规则,并要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在交通行为中的法治意识。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情境图,虽然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喜欢,但是总体来说,图片缺少生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引起学生更多的注意力的话,需要结合更多的教学形式,并将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生活情景中,帮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事合法、哪些事不合法,对已经触犯法律的行为,要让学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以及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利用故事教学,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听故事的,将法律知识结合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能够丰富了学生法律知识,是正确引导和树立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实际情况,将法律知识融入故事传授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注意收集与小学生有关系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有关法律的小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这些故事和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培养法治意识。
        (四)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互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学校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走出课堂联系生活,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更需要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家长的沟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做好对家长的引导工作。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比如召开家长会、通过广播宣传、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搭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平台,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关系。定期向学生家长发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初衷、教学改革方向、课程预期效果等内容,让家长能够时刻关注和了解课程教学动态。同时与家长进行互动,遇到特殊节假日(如劳动节、国庆节等),呼吁家长多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同活动,可以通过上网、读书、户外互动等形式,了解国家发生的时事政治、日常生活小常识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得到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作用,法治社会的良好维护需要提高每位公民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更是要做好引导和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结合教材与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延明“.互联网+”环境中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J].文教资料,2020(06):207-209.
        [2]许冬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34.
        [3]郑丽珍.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和践行法治意识摭探[J].成才之路,2018(24):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