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
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新疆石河子市 832000
摘要: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学生的身体体质标准日益下降,成为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量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肺活量、耐力、爆发力等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数据下滑现象。这种情况下,高校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就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借助现代化的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指导运动锻炼,多措并举促进体能训练与高校体育融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体能训练
引言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工作开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此外,还会间接地影响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形成。近些年,关于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各类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也相继发生。在此情况下,高校开展体能训练这类既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又能传授科学体育锻炼知识的基础性体育课程刻不容缓。
1高校体能训练发展现状
1.1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大部分高校学生能够进行体能训练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安排了相关的体育课程,需要在期末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并未发自内心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而体育课程是以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依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体能训练仅作为所学体育内容的支撑,并不是主要内容,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在课下独立进行,缺乏专业的指导。如,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排球教学,那么教师会将课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授学生排球运动的规则、技巧和发力等,并不会在学生的体能训练上花费太多时间。因此,学生所接受的体能训练,往往是较为零散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1.2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学类型大致分为球类教学和田径教学,这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技巧性要求太高,体能储备跟不上训练,对于专业体育学生来说,课程单一,学生缺少训练动力和热情。一方面,教学时间较少,一般是一周一次或者一周两次,教学缺少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学条件较差,体育设施少,场地小,学生伸展不开,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训练。
2高校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建议
2.1热爱学生,寓教于乐
学生们大多喜欢上体育课,却并不喜欢体育运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体育教师的训练理念过于陈旧,进而导致设计的体能训练方案、内容枯燥乏味,不利于引导学生良好训练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体能的长期保持与提升。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及时将寓教于乐的理念引入到体能训练过程中,在全面了解大学生体能素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体能训练兴趣小组,让学生依据自身体能条件及兴趣爱好,自由加入到各个兴趣小组中,引导各小组自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体能训练活动,分享各自感兴趣的运动训练方法与经验,进而有效促进学生体能水平快速提升,使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2.2优化和改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从学生特点、师资力量、营建设施等角度出发,构建切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能够根据时间、需求、特长及兴趣,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体育竞技能力,增强身体机能。然而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增强体育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落实校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内,学生自主挑选上课时间、运动项目及任课教师,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完善选课机制。而在课外,教师可通过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能训练内容和体质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构建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体育兴趣和体育素养,养成体能训练习惯。在课程构建中,教师也可将体能训练内容置于俱乐部活动中,通过竞赛、激励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意识,继而更好地服务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在体能训练习惯的形成中,养成持续参与其它体育项目的意识。
2.3创新体能训练的模式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技,在于超越。由此,高校在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进行优化时,需要在继承传统体能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其体能训练的模式,增加其娱乐性和竞技性。首先,明确体能训练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因此组织体育训练的相关活动需要学生感兴趣,不妨开设信息接收渠道,听取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看法和意见,由此为依据进行开展和组织;其次,落实“因材施教”的体能训练理念,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体能各有不同,需要专业的体能管理人员对学生做体能类型分类,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性别体能分类这单一的标准;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强度的体能训练方案,予以差别的指导,以便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再者,可利用同辈压力这一心理,成立同阶级体能训练互助小组,优势互补,以小组体能成绩和个人体能成绩综合评分,调动小组成员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最后,通过简单的体育竞赛,让同学们领略到体育项目的魅力,从而自发走向运动馆;该措施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季节变换和比赛项目的设置等;除了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高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时节增强体能训练竞技活动。
2.4完善体育训练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可以提高体育训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教师在制定评价制度时可以采用分层评价法,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教师要避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要提高评价的综合性,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状况、课堂学习态度、团结协作能力、技能等继续拧评价。而且教师还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选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将评价结果及进反馈给学生,便于学生针对性的改进、提升自己。
结语
新时期下,我们高等教育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体育训练效果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体育训练当中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要重视高校体育训练的方式与方法,对于高校开展体育训练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体育训练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守龙.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J].体育学研究,2018,1(2):77-85.
[2]方兴.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案[J].中国农村教育,2020(03).
[3]张雅飞,郝丽娜,路佳.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性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