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投入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5期   作者:张志泽
[导读]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及教育人才强国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事业、教育产业支撑,教育兴则国家兴民族兴。
        张志泽
        天津商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天津  300134
        摘 要: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及教育人才强国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事业、教育产业支撑,教育兴则国家兴民族兴。就教育现代化进程而言,面临着教育投融资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够提高,教育消费需求增多且变得复杂多样,出现了教育经费不足与配置使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状况,教育供给状况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现实消费的需求间也产生了供求矛盾。迫切需要丰富拓展教育载体,多元社会化办学、市场化融资改革提上日程,教育投入也由政府一元投入向基于市场规则的多元投入模式转变。客观理性审视思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投入方式,将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和保障教育走向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投入;文化软实力;教育强国
        一、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强大的教育投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强大高水平的教育支撑,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也面临现代化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目标设计,为今后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1.是更好的发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文明塑造功能必须高度关注深入研究教育运行发展规律特别是当前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教育投入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投入以及由此决定的教育发展水平和规模,既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城乡居民对教育消费的现实需求及其现实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创新为教育投入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现实的引力拉动,文化和科技发展强化了教育积累、传承和创新功能。
    2.更好的发挥教育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消费的外部性,及其创新与传承功能使得教育能够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良性循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具有更高的社会文明意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系统理性的文化及历史经验熏陶使其更能够客观理智地对待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能够覆盖的人口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素养状况[1]。教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教育的产出主要表现为接受教育之后凝结在毕业学生身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与之同时发生的是特定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生活经验与阅历的代际传承,上述所有因素的整合则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鲜活的表现为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大众”乃至整个国家公民社会中公共责任意识的发育、发展和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一国国民的综合素养,历史发展演进视野下尤其是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显得更为重要。
    3.是政府、社会和市场角色重新定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基于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培育和发展的现实,通过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吸引和壮大社会力量在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动社会力量,尤其是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社会组织在教育投融资改革中的作用,缓解和消除教育投入不足与外部消费需求扩张之间的矛盾,确保教育能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教育的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取向改革提上日程,政府一元投入向基于市场规则的多元投入转变,社会资本的培育以及作为社会资本主要组织形态的社会组织功能改革便被推上了历史前台。社会化、市场化取向的教育已经不是过去计划经济运作的形态,政府、市场和社会是当今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政府教育投融资中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本、社会投入能够汇聚民间财力,促进教育融资方式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投入扫描
        教育投入经历了长期的改革、发展和完善之后,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办学机构的数量、规模、水平和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有力的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稳步前进。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教育投入在某些环节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目前的教育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对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实际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方面。
        1.投入架构刚性有余弹性不足
        就教育投入架构本身而言,教育投入历史上的管理集权体制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未根除,“计划+行政”的管理模式在一些领域仍然有其缩影,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加速城镇化发展的现实以及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与转轨都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事业发展资金短缺压力空前加大,由此出现了总量投入不足与社会资本融入有限并存,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伴随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也在推进中深化,在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尤其是在吸收社会力量办学资源、提高高校自筹经费能力、完善助学制度和规范投入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然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及支出方式缺乏弹性,财政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的支出绝对规模增幅低于地方政府总体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有所下降。
        2.投入供给总量不足与配置使用效率不高并存
        由于体制、机制及教育投融资市场发育不完善,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严重短缺,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匮乏,这种短缺和匮乏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在教育投入的分配过程中呈现出供给总量不足与低效率并存的局面。长期以来,政府包办教育事业的历史惯性使得当前教育办学机构的运营经费来源结构构成中政府财政投入仍然站着较大比重[2]。加上虽然我们早就启动了教育事业包括财权在内的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机构后勤社会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基建领域投融资多元化改革等等,但教育办学机构自身内部事权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未能和教育事业发展转轨同步推进,教育机构内部管理及资源配置效率在很多地方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进行保障。此外,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中政府教育事业专项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和学费所占比例偏高,而科研及治理成果转让收入、社会力量及社会资本的整合和动员吸纳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合理化设计和规划,导致教育直接投资效益、资源配置效率、使用效益均较低。
    3.大众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承担了较丰富的公民社会化内容[3]。为确保教育阵地鲜明的政治导向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也让青年学生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染不断塑造自己的公民责任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比较而言,公共财政更偏向于公办教育事业投入,而社会力量办学性质的教育则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自筹资金,但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都为多元化发展既提供了适宜发展的客观环境,又有现实的社会需求。教育投入的发展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尤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教育投入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其功能调整完善是以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为导向的,是服务于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的,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完善教育投入举措促进教育现代化
        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教育投入正在逐渐的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政府一元主导趋向市场供给多元,教育事业发展也由官办一家独秀走向社会化办学多元共举,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1.理顺教育投入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教育投融资机制弹性
        现代教育事业经费的筹措和投入应当充分灵活运用市场调节功能配置教育资源,是教育办学经费真正实现由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破解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与资本短缺难题。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和社会财富积累总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政府的总体财政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从而为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财政投入的规模扩大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运行秩序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逐步调整了教育投入政策,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范围逐步从政府唯一主体提供向多元主体提供转变,筹措方式也有单一财政划拨向市场化多元融资转变,尤其是在吸收社会力量办学资源、提高高校自筹经费能力、完善助学制度和规范投入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为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的筹措与投入体制改革提供了保障[4]。教育投入体制改革中政府角色、地位及作用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各级政府的教育事业经费筹措投入的责任的重新界定,也反映在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拨款方式上。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兴办教育公共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支出的投资责任,增强了投融资机制弹性。          
        2.增加总量供给的同时,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在投入分配过程中呈现出供给总量不足与低效率并存的局面,教育机构内部管理及资源配置效率及其监管还有提升空间。教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成本投入和收益率不能简单的用加减法则计算和衡量,而且由于教育事业运行规律的特殊性,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率也不能像测算评价企业直接生产收益率那样简单的通过物质利润收入高低来判断,只能通过人才有偿培养、转让技术成果等形式回收部分教育投入成本,以此测算和评价经费使用效益。教育事业系统及教育办学机构内部运营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结构比例构成不均衡和级别职能结构及岗位结构投入配比本末倒置两个方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教育事业发展运营经费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化设计和规划,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使用效益,健全和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的事权、财权等管理制度安排上的成本核算机制与资源竞争机制,教育机构之间对相关领域层面的科研支持基金、工程资助等经费分配投入机制,确保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定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的使用进行合理的成本收益的审核和监督,确保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工作中的起点配置科学合理,监管过程严谨,结果成效评价全面,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职能协同、多维绩效评价的合力。
        3.科学引导大众教育取向的教育投入实效
        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总量在持续的逐年有所增加,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筹措与投入的市场投融资渠道也正在逐渐形成与完善。教育事业投融资规模的扩大,方式的完善有效的保证了教育事业发展[5]。教育事业的专业学科门类布局日益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越来越向社会需要靠拢,呈现出学术性人才培养和专业技能人才职业化培养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势头,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阶段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包括教育事业投入体制改革在内的政府职能转变,确保公共政策导向同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制度设计相协、相衔接,教育事业发展在现实中兼顾公平与效率。改革开放多年的历史积累以及现代化、加速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现实,都使得教育步入了由过去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必然。与之相适应,政府部门也在公共政策层面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适时进行了重新规划定位,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由过去单一学术人才培养向学术人才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并重转变,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教育事业经费的筹措与投入,同时进一步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本社会力量,鼓励民间主体社会组织直接兴办教育,确保大众教育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4.积极引导和鼓励教育投融资机制多元化发展
        教育投入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及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日臻成熟都为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除公办教育之外教育产业市场已经向社会逐步开放教育事业发展领域,允许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教育事业发展中来,既可以以社会资本形式直接投入教育事业发展将蕴藏于社会民间的财富盘活用于促进和推动教育发展,也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社会组织法人成立教育机构、公益性教育捐助基金等参与到教育事业发展中来进一步弥补教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的状况,扩大和开拓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加上国家治理命题的新发展社会管理视野下社会发展应该多元化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实务部门的共识,一个国家动员和整合以及盘活社会资本能力水平的高低首先反映在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上,而教育办学机构是最常见的法人事业单位之一。现代教育事业经费的筹措和投入,应当充分灵活运用市场调节功能配置教育资源,使教育成本真正实现由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分担,破解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与资本短缺难题,形成教育投融资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教育反映和代表的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传承的长远利益,能够促进和提升人类整体利益。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主体日渐多元,教育的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取向,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合作或直接办学方式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丰富充实了教育阵营,有力保障了教育人才强国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波,张放平.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1(2)
[2]崔扬.论教育社会投入机制的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2)
[3]李佳丽,何瑞珠.家庭教育时间投入、经济投入和青少年发展: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影子教育阐释[J].中国青年研究,2019(8)
[4]方超,黄斌.马太效应还是公平效应: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检验[J].教育与经济,2020(8)
[5]李涛,李振宇,刘浩.财政分权视角下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入的产出效率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加强民间资本对教育投入的引导和监督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E3025。
作者简介:张志泽(1980-),男,山东临清人,政治学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社会治理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