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钢琴教学中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5期   作者:余秋玥
[导读] 提高文化修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
        余秋玥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610213
        摘要:提高文化修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在对钢琴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处理,良好的文化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演绎出作品,使钢琴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
关键词:钢琴教学; 文化修养; 兴趣 ;主动; 素质教育
        所谓“文化修养”,是指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在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提高文化修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
        如今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让孩子学钢琴来提高孩子的素质,认为这样就实现了素质教育,其实不然,单单提高一方面的素质是不够的。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当让学生在音乐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得到提升,这才是从本质上贯彻了素质教育。
        钢琴弹奏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二度创作。因此在对钢琴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处理,从而使钢琴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
        要想让学生在钢琴学习中提高文化修养应具备以下几个前提:
1.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精通钢琴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弹奏技巧,对于教学活动必须持十分严谨的态度。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其次,一名好的钢琴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到图书馆,到书店,广度群书,用优秀文化武装我们的头脑。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从兴趣点开始像周围的相关知识延伸。例如,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儿歌《小星星》是在熟悉不过的了,教师可以从《小星星》延伸到它本是法国的一首流传甚广的歌曲,莫扎特在这首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就有了著名的《小星星变奏曲》。
2.兴趣:
        如今初学钢琴的人群越来越低龄化,一般在4—8岁之间,此时的孩子自控力差,许多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琴之后,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有些孩子会因此半途而废,干脆终止了学习。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激发孩子想学钢琴的欲望,首先,要和孩子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要有令人愉快的个性并且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先喜欢上钢琴老师,再喜欢上钢琴。其次,教师布置的曲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宜简短、轻松、明快,不能太单一枯燥,一方面可以保持孩子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枯燥无味的练习对孩子学习钢琴兴趣的损害,让孩子感到学习钢琴不是件难事。
3.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毕竟仅限于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大多数时间,学生还是和家长在一起。首先,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的兴趣爱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平时家长要有健康的业余生活,多看看文化艺术方面的节目,多带孩子听听音乐会。其次,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在家中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成为老师和孩子之间一个良好的“纽带”。


        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布置作品时,可以介绍一下作者以及作品产生的背景
        不同的作曲家写出的乐曲风格是不一样的,而同一个作曲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肖邦是一名波兰人,19世纪30、40年代的波兰正饱受压迫和奴役,以致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从侧面反映出了波兰人民的心声,他的作品善用抒情和描写的手法,大多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有高度的思想价值。而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赋有“音乐神童”的美称,他天性率真、自然,在音乐创作上多用最简洁的音符和音乐手法,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经历。K284和K311同是莫扎特所作的奏鸣曲,但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创作K284时莫扎特还不满20岁,乐曲乐观、朝气,但缺乏思想深度,不少地方受其父和海顿的影响。K311是莫扎特作于1777年11月,当时,他的生活体验逐步深化,个人精神面貌极其振作,音乐表现欲望日愈强烈,所流露出的音乐十分有活力。
2.选择乐曲时做到中西方作品兼顾
        西方的音乐最早都与宗教有关,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比如《克拉默钢琴练习曲》,其结构精致、织体清晰、手法简洁,强调学生每个手指的独立性和弹奏的颗粒型。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中和之美”,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在表演上讲究“天人合一”,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比如《夕阳箫鼓》,它描写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整首曲子音乐形象古朴、典雅,其中由钢琴模仿箫、鼓、琴、筝、潺潺的水声和飘荡的钟声的段落令人回味无穷,是西方乐器和中国乐曲完美的结合。学生在弹奏中西方作品时由技巧和难点的不同体会到其风格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
3.让学生体验不同乐派的作品
        不同的乐派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贵族们讲究奢华精美的排场,这样的大环境也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当时的音乐加入了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大小调式取代了教会调式、音乐作品以复调风格为主。正如当时的代表人物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当中每首乐曲都由前奏和赋格组成,结构形式都非常严谨。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此时的音乐具有了鲜明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感情内容,它们艺术手法简单、洗练,曲式明朗化,譬如贝多芬,他倡导自由、平等,其作品从简单的歌曲到复杂的交响曲,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既内容丰富,也易于听众理解和接受,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普遍的钢琴课中,教师指出错音,学生改,教师讲相关知识,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给学生布置一首新的乐曲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旋律节奏,去感受乐曲所传达的情感,这样主动学习的好处不仅仅表现在钢琴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了基础。

结论:
教师,被人们称为“灵魂的工程师”,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应当不仅仅限于把学生的基本功教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力,了解钢琴作品的相关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钢琴的同时自身文化修养得到提高,成为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丹 编著.《钢琴音乐赏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郑兴三 编著.《钢琴音乐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 辜正坤 编著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作者简介:余秋玥(1988.9-),女,汉族,四川成都,实习研究员,本科学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