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颖照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启秀小学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对公益教育事业广泛关注。1994 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大中专暑期文化、科技、卫生“支教”活动,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活动由此拉开序幕。在当前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背景下,国家通过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动员和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项目走入经济、教育资源落后的乡村地区,对帮扶留守儿童、助力减贫脱贫、振兴乡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声势浩大的支教浪潮背后,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始终存在。比如社会上对大学生支教的动机、质量、实际效果提出质疑。认为部分高校组织支教活动是搞“面子工程”,纯粹在做“表面文章”。认为大学生功利心过重,支教动机不纯。
第一章 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方面
首先,大学生深入贫困的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支教团队面临着匮乏的支教资源、落后的交通、恶劣的自然环境、短缺的支教经费等问题,导致支教团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支教的实效性和进度。其次,由于国家未出台具体的保障支教团队相关权益的法律法规,导致支教团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存在隐患。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支教活动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缺乏统筹规划,致使支教活动的管理较为混乱,科学性和规范性遭到质疑。
1.2 社会方面
首先,大学生带着满腔热血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这种深入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但由于大学生资历和经验尚浅,在实际的支教过程当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使得支教的效果被打折扣,也招致社会非议。
1.3 高校方面
各高校为响应号召,纷纷组织大学生支教队深入农村支教, 但也存在高校“疲于应付”,搞“面子工程”的现象,使原本的支教活动变成了“做做样子”“搞搞宣传”。当前,高校的支教活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对支教地的考察和调研不够;支教队缺乏统一管理和培训制度;各支教队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高校对支教队伍的经费支持不够,且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高校对于支教队员缺乏科学的选拔制度。
1.4 大学生支教团队方面
大学生作为落实支教工作的主体,其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个别大学生支教动机不纯,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没有深刻地去体会支教的内涵。少部分支教团队因所在高校对参与支教活动有相关的学分、奖项等嘉奖政策,而抱着功利心态参加支教活动。且在开展支教活动前未进行系统培训,易出现“划水”现象,难以达到支教的预期效果。
1.4.2 支教时间短,效果不明显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短期支教。由于每年去支教的教师不同,支教方式和理念也存在差异。教师和学生彼此适应需要时间,等相互适应之后,支教时间也所剩无几。而且短期内让学生吸收大量的文化课知识也是不现实的。
1.4.3 支教学生综合能力不足
首先,大部分学生并非师范专业出身,而且经验不足, 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其次,由于条件艰苦,很多同学出现畏难心理;部分同学将支教视为乡村旅行,搞个人享乐主义。这些问题抑制了支教工作的良性发展。
1.4.4 支教持续性较差
短期支教过后,孩子们的成长无人关注,使得支教行为变成了“一次性服务”。支教过后的无人问津将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创伤,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
1.4.5 支教过程不确定性高,安全性低
传统支教活动开展的地区多为我国环境相对恶劣、交通不便、物质匮乏的偏远西南山区。而大多数支教队伍将支教时间定在暑假期间,则更有可能遇到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支教过程中隐藏的危险多,不确定性高,传统支教模式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第二章 短期支教问题的对策
2.1 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活动,并与高校展开交流与合作,促使支教地的支教需求与高校的支教供给达到平衡;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环境;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支教团队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统筹规划支教活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
2.2 社会方面
社会对大学生支教活动应该表现出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肯定他们这种深入农村去传播知识和奉献爱的精神; 包容他们在支教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多去聚焦优点和肯定他们为农村教育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一如既往发挥监督作用,但对于支教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局部否定整体,要理性发声、规范言行,自觉维护支教团体的良好形象。
2.3 高校方面
开展支教前期,高校要对支教地进行考察和调研,充分了解支教地的具体环境和对支教的实际需求。依据调研的具体情况对支教团队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此同时, 高校内部的支教队要统一管理,促进支教队之间的经验交流。制定科学统一的选拔制度,挑选出适合支教工作的人员。制定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标准,组织相关人员对支教团队的工作进行评比打分。聚焦宣传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宣扬支教中的优秀事迹,营造良好的支教美誉度。
2.4 大学生支教团队方面
2.4.1 提高支教意识,增强责任感
大学生要提高支教意识和培养责任感,了解支教的价值与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教活动,保持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避免功利性、目的性。要深入农村服务基础教育, 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支教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4.2 延长支教周期,创新支教理念
在支教前期要认真选拔支教队成员并开展培训,提高支教团队的质量。可适当延长支教周期,创新支教模式和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输入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开阔农村地区儿童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注重心灵和道德的培养等方面。
2.4.3 加强支教团队成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支教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了解支教地对支教的实际需求和教育资源现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成长状况, 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安排。与往届支教队成员开展经验交流。支教要“实打实干”,不搞个人享乐主义,要勇于克服困难, 提高服务意识。
2.4.4 建立支教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建立支教可持续性发展机制,与支教地加强沟通。鼓励支教团队成员开展“1+N”的包联模式,在支教结束之后, 利用 QQ 群、微信群、电话回访等形式与支教地的孩子及其家长保持联络,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状况和心理健康情况。
短期支教有利于促进当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所谓“扶志”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建立人生的目标; “扶智”就是要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教育显然是实现二者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扶贫的视角下,大学生短期支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调查显示大多数被支教的学生还是十分欢迎支教的大学生,虽然支教的时间短暂,但在这期间他们会接触到更多新奇的、有用的知识。一般来说,支教团队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授课的方式比较灵活,更能激发当地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支教大学生会向他们传递更多外部世界的知识,能够引导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这将为他们的一生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扶志”意义更甚。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两者割裂开来,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扶志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能促进扶智,反之亦然。因此大学生在短期支教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侧重学生三观教育,在思想上进行启迪,使支教活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当地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