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强
四川师范大学 610101
摘要 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揭露了官场腐败与社会现状,通过辛辣的语言对不同的人际交往、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作者吴敬梓是清代人,将背景设定在明代,展示了一个世俗的官场社会,实则批判当代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性扭曲,最终导致自身走向灭亡。吴敬梓采取艺术化的手法给文章套上喜剧的外壳,然而其本质却是一个悲剧。本文将着重分析《儒林外史》里的悲剧内核,通过社会现象等各方面因素分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关键字:《儒林外史》;悲剧;社会因素
在《范进中举》中,吴敬梓从王勉的口中表达了对书生不幸的预言,并写道:怪风冲树,惊鸟飞水。小说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一种神秘的悲剧意识,也暗示我们人物的命运将以悲剧收场。作者知道这种力量是什么,它不是诅咒或咒语,而是更强大、更恶毒的东西。那就是万恶的科举制度。
吴敬梓塑造的这些人物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他们被刻板的科举制度束缚了身体和精神,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最后变成了一群可怜的傀儡。安靖和周进为了科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当周进以老考生的身份参观宫廷时,他忍不住伤心,冲向墙壁。“哭了又哭,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口吐鲜血”。另一个案例是范进,三十四次考试,三十四次失败。最后他梦想成真,通过了考试。但命运仿佛在和他开玩笑,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他因为过度高兴而发疯了。这真是一场喜剧!但我们几乎笑不出来。“笑和哭是一个明显的对比,完全揭开了那些学者脆弱的、挥之不去的希望和精神”。(贾雪芹,2013,55-56)范进和周进两人其实就当是文人们的缩影,千方百计的参加考试,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是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他们要么成为了废人,只知道吟诗作对,写八股文,奉承上级。要么成为贪官,欺压百姓,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些学者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独立性,给他们将自己的信念和希望全部寄托在科举考试上,希望有一天能中举,飞上枝头,麻雀变凤凰,名利双收。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制度存在的问题。即使有一天他们终于考上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朝廷中也不过多了一个为封建科举制度服务的傀儡,并不会对着那个社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对此,作者吴敬梓也深有体会,因为他自己也曾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员之家,目睹过太多官场的内幕,而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曾是万千考生中的一员。就算他在怎么努力的揭示和嘲弄这些现象,也不能够改变现状。他痛恨制度,看着曾和自己一样的这些考生,如今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只有感到同情和悲哀。
严监生、严贡生、王德、王仁,这四个人就是证明腐朽制度和封建社会如何扭曲人民的证据。这两类人生活在上层社会,但在争夺金家的遗产时却忘记了道德、规则、等级和礼仪(杜薇,2003)。最后,他们都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此外,在另一个案例中,张静斋教县长唐风如何处理五十斤牛肉,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虚伪。他们都在觊觎牛肉,但又怕得罪制度,所以地主才选择送唐风这个礼物,却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唐风与地主有相似之处,所以他向张静斋寻求建议。张静斋曾经做过官,有一定的经验和智慧,但他的智慧被用来拍皇帝的马屁,而不是为人民做好事。他也是一个学者,但他的知识也被用于欺骗,应付别人,为自己赚取利益。多么悲惨的事情啊!知识成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打击别人、编造自己假面的工具。
《儒林外史》是那些学者的悲剧,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发现并写下了那些不正常的现象。他以怜悯、悲哀和憎恨的心态写下了这部喜剧,以显示现实是多么的荒谬。吴敬梓知道科举制度对当时的士人影响有多深。不同的是,吴敬梓摆脱了制度的枷锁,看清了制度的黑暗面。他本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接触,弄清了他们的真面目,并最终决定与他们分开。他选择了一种不同的生活,这意味着贫穷和困难。这本书他写了二十年,记录了他对那个封建腐败社会的看法和经历。他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在这本书中写出悲剧的感觉。
此外,这种悲剧性的感觉通常以喜剧的形式隐藏在书中。所有这些眼泪都隐藏在幽默中。当人们要嘲笑这些荒谬的闹剧时,面对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他们却笑不出来。当我们第一次读《范进中举》时,我们可能认为他的风格是客观和平静的,他只是叙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人性的冷漠,平静地陈述了死亡、离婚、耻辱、犯罪和创伤。周进、范进、马二等人的命运,实际上代表了那一代读书人的共同未来。科举制度作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对那些知识分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毒药。这种毒药进入他们的身体,腐蚀到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遗憾的是,他们即使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仍然相信科举制度可以拯救他们,但正是他们所坚信的东西最终杀死了他们。
在《范进中举》中,作者还强调了大量的潜意识描写。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展示了人物受到的伤害和灵魂的麻木程度(吴光义,1994)。首先,作者准确分析描述了这些人物的内心矛盾。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制约下,王玉辉出现了两个人格。一方面,他是天道的御用奴隶,认为通过禁食为自己的丈夫牺牲女儿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因为自己的人性和良知而感到担忧。当他的女儿最终为她的丈夫而死时,王玉辉心中感到非常悲哀,无法摆脱内疚。作者通过对王玉辉的矛盾形象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新儒家思想是如何毒害学者的灵魂的。
书中也存在着一个理想的人物,把社会和制度看得清楚和透彻。杜少卿就是这种理想人物。他对名利和官职没有兴趣,只想与妻子、孩子在南京城生活。作者认为杜少卿是那个世界上真正的学者。其实,杜少卿是吴敬梓本人的代表。他们都出生在官宦人家,都有同样的反叛精神,不遵守世俗的礼仪和人为的封建道德规范。在那种环境下,杜少卿牵着妻子的手过马路,这在现在看来很正常,但对封建社会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人们都来围观他们,好像他们是外国人一样。人们对他的行为感到惊讶。此外,杜少卿还与别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他看不起那些官员和名流。甚至当皇帝要求他访问时,他也选择不见面。在那个封建社会,政府、人民甚至妇女自己都要求妇女具备三从四德。他还反对人们纳妾的习俗。在谈及传统道德时,他敢于挑战存在了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同时,他也没有完全放弃传统的道德观念。他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对一个高尚的人来说是必要的。他坚持孝道,尊重他的家人,甚至是乞丐。作为一个高尚的人,他对朋友慷慨,并帮助那些有困难的陌生人,即使他自己处于贫困的境地。
《儒林外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小说,这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奠定了它的基础。它本 应是一部反映那个时代悲剧的小说,但作者却将讽刺、幽默、荒诞和睿智的风格融为一体,褒善贬恶。呈现了那些所谓学者呆板、做作的一面,完整地揭示了那个社会和制度的病态。
杜薇.官场与市场夹缝中的儒林悲剧——《儒林外史》美学价值的再认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3
贾学清.论《儒林外史》的悲剧意识[J].黑河学刊,2003(04):55-56+60.
吴广义.《儒林外史》:一部知识分子的悲剧史[J].阴山学刊,1994(04):9-12.
王方.哂笑下的悲鸣——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和悲剧意识的二重结构[J].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8
作者简介:李明强(1993—),男,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汉,职务/职称[如作者无职务或职称,可不写],硕士,四川师范大学,610101,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