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于红芝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力度的加大,我国煤产量迅速提高,但在煤产量增加的同时,煤矿生产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地增加。
        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
        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力度的加大,我国煤产量迅速提高,但在煤产量增加的同时,煤矿生产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地增加。据资料统计,90%以上的事故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企业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及时掌握煤矿职工心理变化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消除职工的消极情绪,并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安全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的健康安全发展。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企业管理;安全事故
        前言:
        煤矿属于艰苦行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业,不仅会对矿工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对矿工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职工的“心理”安全是煤矿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安全意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理”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煤矿事故的发生。
        一、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煤矿生产中,由于人的不安全因素,经常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生产中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刺激,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如:员工休息不好或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而精神不好,情绪低落,就容易出事故。而工作环境的通风不好、温度过高、粉尘飞扬、照明不好,噪声太大等也容易发生事故。
        根据对大量煤矿安全事故的统计说明:90%以的的煤矿安全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所以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提高煤矿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生产者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及安全防护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
        二、与心理有关的事故致因理论
        (一)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把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引发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所以人是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针对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操作规程等强制性的规范进行控制和约束,但从实践效果看并不理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不安全行为一直比较普遍,几乎成了难以治愈的顽疾。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人脑功能的反应,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研究导致煤矿员工产生的不安全行为的各种心理以及形象心理的各种因素,并通过管理工作努力消除容易引发不安全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无疑成为从源头控制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根本途径。
        (二)易引发事故的心理状态
        根据心理学研究,导致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不安全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侥幸心理。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的误导。在一些从未发生或多年未发生事故的环节上,容易出现以所谓 “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最终酿成大事故。
        2、逆反心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罚代管,导致矿工工作热情不高、反感,也是逆反心理的致因。
        3、麻痹心理。安全警觉性差,满不在乎、麻痹大意的心理状态。人们之所以不自觉地表现出麻痹心理,一是由于从事某项重复性的工作习以为常而临危不视;二是在从事一项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丧失戒心,三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发现反常现象,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束手无策。
        4、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自我表现、敢于违章、视冒险作业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好胜心理,喜欢到处逞英雄;二是爱与人打赌,不计后果;三是曾有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历;四是为争取时间和抢工,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置之度外,只顾眼前得失,不顾客观效果,固执蛮干、不听劝阻。
        5、从众心理。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做出判断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俗称的随大流。由于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从而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
        6、省事心理。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希望以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省能心理主要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或者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作崇,操作者可能忽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从而引发事故。
        因此,我们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积极避免这些不安全心理的产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安全生产章程,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
        1、构建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对工人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好的工作环境会使工人的工作效率降低,精力不集中,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不仅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更能减轻工作的疲劳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疏导。
        由于煤矿井下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作业空间狭小,不安全因素存在,难免会使工人产生不良的心理阴影,此时就要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产生不安全心理,干扰正常的生产,甚至引发事故。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不仅可以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也可解决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定时开展心理咨询,则可以随时解决工人的心理问题,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三、跟进问题,加强安全心理学应用
        按照岗位和员工个人的不同,准确把握员工心理活动规律,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不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做好“一人一事”的沟通疏导。
        总结集团公司以往的煤矿安全事故教训,对事故所偏爱的20种人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操作标准化培训。实施“人体三节律管理法”,绘制全体员工的人体生物三节律图表,在人体生物三节律临界低点日,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短信,提示注意身体生物周期和心理调整,并对重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轮岗休息,采用外部、内部和自我干预等方式,帮助员工改善和消除不安全心理,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岗位实际出发,以安全心理角度制作面向全体煤矿工人的《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面向安全管理者的《压力与情绪管理》、面向全员的《安全心理学》等课件,利用“心灵成长课堂”、“微课堂”、“班前小讲堂”等形式对煤矿职工进行专题培训。
        调查、访谈、培训、辅导工作的开展能有效的提高了员工与管理者在生产实践中对安全心理的重视程度,为了更好的跟进安全心理推行带来的实效,运用安全管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将安全注意事项、相关操作规程编制成朗朗上口的“安全真经”和“安全心理小故事”等作为班前会的安全教育内容,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牢牢记住安全操作规程。动态把握员工的安全心理状况。跟踪督促实施,用“对标”有力约束隐患心理的出现。
        安全心理学的运用将安全管理中严格的制度约束、绩效考核与春风化雨式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消除员工对安全制度、规定的抵触情绪,促进员工安全地生产、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有效保障安全生产。
        结束语
        总之,适当采用安全心理学的“柔性”安全管理方法,比一直采用处罚的“刚性”管理方法更容易让各级人员接受;同时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立辉。浅析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与方法[J].科学与财富,2014,(9):34.
        [2]刘占江。浅析安全生产中的管理措施和方法[J].新疆有色金属,2012,35(6):10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