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施工中水工环特征及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吴陈明

发表时间:2021/6/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吴陈明
[导读] 摘要:水工环研究作为地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地质工程施工中水工环特征及结构形成机理分析。
        湖北神龙工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56
        摘要:水工环研究作为地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地质工程施工中水工环特征及结构形成机理分析。在明确地质工程施工中水工环水文地质特征、环境地质特征与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其结构形成机理。对水工环模型进行设计,研究水工环矿区山体岩堆,发现水工环模型随岩堆滑移发生改变。通过对水工环特征及结构形成机理深入分析,较大程度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国家发展有优化作用。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工作;特征;形成机理
        引言
        在最近几年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工程类建设项目,部分工程项目的拟建区域环境是极为复杂的。所以,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在进行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对水、工、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明确,能够将它们之间的矛盾点找出来,为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概述
        在开展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需要进行勘察的地质环境主要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并且在勘察过程中,需要结合资源开发方案以及对该工程的整体施工方案,并结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将各项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与此同时,在勘察工程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采集资源、地质等具体信息。为了可以更高层次的利用能源,还需要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将进行初测工作和具体的技术设计工作,来避免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的弊端,而在初测阶段,这一过程中可以结合电磁法和电阻等方式来绘制地质表图,在设计阶段,可以结合电法和井法,进一步汇总勘测数据。
        2地质工程施工中水工环特征
        2.1水文地质特征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不同角度和不同的产生标准范围,针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具体原因来讲,主要因为自然地质条件变化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同时也包含了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也称之为人为性地质灾害。对于自然地质变化速度来讲,可以将地质灾害问题分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种形式,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体现在崩塌、滑坡、地表整体塌陷、地面裂缝等。
        2.2环境地质特征
        通过对水工环实地采集数据,能够发现矿山的生产和安全与汛期水位升降程度有关。水工环矿区内地形较陡,汛期容易出现大量积水,而使矿区出现坍塌现象。在对水工环地质工程施工时,需要对区域内环境地质特征进行初步断定,在确定矿山区域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之后,才对矿区进行地质施工。在具体施工时,开挖揭露地表矿体后,崩落岩石呈碎块状,在地表松散地段,容易产生局部小块崩塌现象。在环境灾害角度上看,在平地领域上存在较多矿山区域,矿山区域划分与矿山下水位流动有关。
        3国内水工环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现状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应用程度相对较高,在具体工作当中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预防以及自然灾害监测等多方面工作。水工环地质勘查和监测技术内容当中,主要包含了GIS、GPS、RS等多项技术,可以有效建立起更加全面的水工环地理信息系统,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水工环地理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地理信息储存功能、信息管理功能以及信息分析等多项功能,为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有效研究水工环地质条件的实际演变情况。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中,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水工环地质数据分析平台,在数据库当中记录了我国各个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所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问题,以及所包含的潜在性的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方面,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针对水工环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有效得出各种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法,在我国后续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当中,可以给予相应的科学资料支撑以及更加有效的预防方法支持。
        由于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因此在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也积累出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工作方面也陆续进行,自从1999年开始,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多项地质灾害勘查工作,并且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内1:50万的地质环境勘察工作。其中主要以地质灾害勘查工作为主,涵盖了700个县市区,同时也对全国很多山区丘陵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勘察。通过实地勘测分析,从中得出我国不同地区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表现明显。在我国31个省市区当中都有所分布,其中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产生频率相对较多,同时分布最为广泛,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这些工作成果在全国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过程中,为地质条件的勘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同时根据实际的工作开展结果,为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地质灾害预防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出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政府在开展防灾减灾城市规划布局,以及地质环境监管等多方面工作也具备了更加全面的地质勘测数据信息,有效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快速开展。除此之外,通过建立起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等,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4地质工程施工中水工环结构形成机理
        4.1水工环模型设计
        为深入研究地质工程施工中水工环结构形成机理,特此设计出一个水工环模型。在此模型中,勘察水工环场地西面接近垂直的陡岩壁。设定主要岩体为白云岩,岩层呈厚层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高比例的地形图,使用半仪器实地测绘水工环区域内裂缝位置。
        4.2水工环机理说明
        水工环模型设计后模型随岩堆滑移而改变,对水工环形成机理进一步说明。在模型较低位置,水工环坡地年平均含水率最高;在模型较高位置,水工环坡地月平均含水率最高。特别是在汛期时,水工环区域在模型中心处存在暂时饱和区,在强降雨过程中,此区域内的土地表层水分状态能够达到饱和状态,当降水量持续三天不下降时,水工环能够达到过饱和状态。水工环区域内土地形成与坡地岩土水分特征曲线受质地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根据坡地岩土水分特征曲线分析水工环形成机理。
        结语
        生态建设理念的提出,使水工环研究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在把水工环研究融入到采矿工程之后,能够大幅度将生态发展理念贯彻执行。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陷入瓶颈,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对水工环特征及其结构形成机理研究与说明,对水工环地质有了明确了解,从水工环地质结构与机理入手,革新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对采矿施工技术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使生态环境较大避免了污染问题,以此推动我国水工环地质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杨.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水工环地质工程技术勘察工作研究[J].四川水泥,2020(10):178-179.
        [2]朱国武.关于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J].智能城市,2020,6(17):39-40.
        [3]汤正雄,周远义.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J].世界有色金属,2020(3):270,272.
        [4]罗志发.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J].湖北农机化,2019(23):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