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公路桥头过渡段地基处理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21/6/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熊红武
[导读] 摘要:在软土地区进行施工,尤其是在公路和桥头的过渡段施工期间,施工企业应掌握软土地基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建设标准,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处理软土地基,提升软土地基的稳定性,避免过渡段出现沉降情况,使车辆行驶更加稳定。
        湖南恒昌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在软土地区进行施工,尤其是在公路和桥头的过渡段施工期间,施工企业应掌握软土地基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建设标准,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处理软土地基,提升软土地基的稳定性,避免过渡段出现沉降情况,使车辆行驶更加稳定。
        关键词:软土地区;过渡段;地基处理
        引言:
        软土地区进行过渡段施工,施工企业应对软土地基进行全面的勘测,掌握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处理软土地基,采用多种处理地基的方法,如排水固结法、换填法等。完成软土地基的处理后,施工企业应检测处理后的地质结构,如果处理后的地质结构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应重新进行处理。
        1.工程案例
        以某工程为例,该工程在过渡段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区域内含有较大范围的软土地基。该工程采用一级公路设计标准,根据标准车辆行驶速度设定为每小时80公里,荷载能力设定为I级。根据上述要求,在过渡段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会参照设计标准,提升软土地基的处理质量,满足车辆的通行要求。
        2.处理软土地基
        2.1 分析软土地基结构
        分析过渡段软土地基结构,在结构中含有第四系全新冲湖淤泥质粘土,粘土在纵向方向的距离在12.3-18.7米范围内,软土层距离地表的高度在1.5-7.0米范围内。在检测软土地基压缩模量过程中,软土地基的模量值为3MPa,检测含水量,根据高度的变化,含水量的变化在30%-66%范围内,并且有机质含量在1.1%-1.8%范围内。
        2.2 确定软土地基成分
        施工企业在确定软土地基成分过程中,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对软土的天然含水率、天然孔隙比、压缩系数、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以及十字板抗剪强度进行分析,确定软土中的孔隙比和有机质成分。该过渡段软土结构中,是由三种类型的软土组成,主要包括淤泥质土、泥炭质土以及泥炭。在淤泥中天然孔隙比超过1.5,泥炭质土天然孔隙比超过3,泥炭天然孔隙比超过3,上述土类指标中,有机质含量分别为8%、35%以及70%。
        2.3 分析软土地基存在的问题
        2.3.1 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施工,使用较多的设备,产生的荷载作用在路基上,较大的荷载产生的剪切力,会超过软土结构的抗剪强度,在反复的荷载下,软土结构会出现塌陷的情况,或者出现弹簧土的情况,导致路基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2.3.2 产生明显的沉降
        软土路基不同区域内含有的成分不同,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沉降情况,并且出现沉降情况时,会在软土结构的纵向和横向方向,生成较多的裂缝。裂缝受到荷载的作用,进一步加剧沉降产生量,如在软土较少的地区,沉降量较少,产生的裂缝较少,该区域的的结构相对稳定。
        2.3.3 桥头路基问题
        在软土地基进行过渡段施工,一般会在软土结构区域内填筑较多的砂砾石,用于增强软土结构的稳定性。在使用砂砾石过程中,会使过渡段的填方高于其它区域,高处的砂砾石会自然沉降,使整个路段区域平整。但是过渡段路基中使用较多的砂砾石,一方面会降低软土地基的承载性能,极易发生填方倒塌的情况,另一方面填方的平整度出现问题,不利于车辆正常的行驶。如果车辆在行驶中出现反复跳车的情况,产生的冲击力会反馈至填方,导致软土继续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针对桥头路基出现的问题,在地基处理中使用具备增强承载能力的材料,控制产生的沉降量,并且增加衔接段的长度,使车辆在行驶中产生的作用力得到缓冲。
        2.4 软土地基处理方式
        2.4.1 处理软土地基的方向
        分析该工程过渡段软土结构过程中,结合掌握的软土性质,作为一种淤泥质黏土,内部含有较高的含水率,并且呈现出流塑特点,结合厚度、埋深、压缩模量以及有机质等,并且考虑周围自然环境的因素,施工企业确定处理软土地基的方向。结合我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内容,首先确定稳定安全系数容许值,容许值是由三项指标组成,一是直接快剪指标,采用固结应力方法,二是静力触探十字板剪指标,采用改进总强度法,三是三轴有效剪切指标,采用简化Bishop法。


        结合稳定安全系数容许值,以及该工程为一级公路的标准,在过渡段出现的软土地基上,要求容许后产生的沉降量如下,一级公路在过渡段的沉降量应控制在10公分以内。
        2.4.2 采用分段处理方法
        该工程过渡段出现软土地基过程中,采用分段处理方法。在一般路段处理软土地基过程中,在软土地基中含有较多的水资源,并且软土地基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根据计算获取的沉降量,在满足承载力要求时,采用排水板的方式,配合使用砂垫层和堆载预压方法,有效处理一般路段的软土地基。现阶段施工企业广泛使用排水固结法,向软土地基施加压力的同时,还快速排出软土结构中的水资源。压力作用在软土地基上,会使地基空隙中的水不断排出,借助排水系统使水资源快速排出,并在压力系统的作用下,会对软土地基进行压缩处理,提升软土地基的防沉降和防剪切等能力。
        在桥头路段处理软土地基过程中,采用复合的方法,以提升软土地基的稳定性为目标。复合方法中CFG桩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CFG桩是由水泥、粉煤灰等物质组成,按照配比进行搅拌,桩体自身具备较高的强度,会与软土地基相互融合,提升软土地基的稳定性。软土地基与桩体融合过程中,按照加固机理,一是挤密机理、二是复合机理、三是褥垫机理,上述机理会使桩体与软土地基充分的融合,增强软土地基的整体性。
        在过渡段进行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控制过渡段的沉降,是软土地基处理的重点。在过渡段设置CFG桩,根据软土地基中的成分,调整桩体在地基中的长度、直径以及间距,可以有效过渡产生的应力,并且软土地基的变形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该工程软土接地极处理过程中,根据路段的类型,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不同,在一般路段中,使用塑料排水板配合使用堆载预压方法。在过渡段中,使用CFG桩方法,桩径为50公分,桩距在1.4-2.1米范围内。在桥头中,使用CFG桩方法,桩径为50公分,桩距为150公分。
        3.检测和计算软土地基
        3.1 计算沉降量
        软土地基在施工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荷载的作用,导致土体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情况,如果荷载作用较为明显,会在垂直方向产生沉降,不利于过渡段的施工以及车辆行驶。
        精准计算沉降量,使用计算公式,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产生的沉降量,与固结沉降量和沉降系数存在关系,公式为S=msSs,其中沉降系数使用ms表示,沉降系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荷载加速度、荷载量以及地质情况,主固结沉降值使用Ss表示。
        通常情况下沉降系数在1.1-1.8范围内,根据工程建设要求选择合适的沉降系数。在确定沉降系数时,按照公式ms=0.123 γ0.7(θH0.2+υH)+Y,在公式中θ代表相关系数,使用塑料排水板,系数在0.9-1.1范围内,使用粉体搅拌桩,系数为0.85,路基中心高度使用H表示,路基田填料容重使用γ表示,加载速率使用v表示。
        在分析主固结沉降量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变化,会使沉降量在某一时间出现变化,为掌握某一时间的沉降量,按照太沙基伦杜里克固结理论,即可计算出相应的沉降量。
        3.2 检测处理效果
        该工程过渡段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采用的处理方法,会提升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并且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地基未出现明显的变化,符合公路通行需求。在处理软土地基期间,使用的处理方法,均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并且进行实地观测,桥头过渡段的沉降量较小,并且过渡段的土体变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提升桥头过渡段软土地基的整体性,保证桥头更加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在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结合实地观测的沉降量,并勘察软土地基中的成分,结合沉降量、结构成分,按照公路地基处理标准,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软土地基,不仅有效控制软土地基的变形量,避免出现沉降情况,还能使过渡段结构更加稳定,提升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钱盈,张小峰,喻平.软土地区公路桥头过渡段地基处理技术探讨[J].交通科技,2019,(1):32-34.
        [2]文振虎.软土地区公路桥头过渡段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9,(20):184-185.
        [3]李立波,卢久立,赵启文.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39):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