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分析思考 冯凯1

发表时间:2021/6/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冯凯1 王敏2
[导读]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其中建筑行业的大力贡献尤为突出。
        1身份证:37083119871021xxxx
        2身份证:37081119870915xxxx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其中建筑行业的大力贡献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建领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建筑施工单位在享受着新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与更严格的行业要求。对此,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上下足功夫,不断深化建筑行业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其建设技术已经远超其它发展中国家。随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实践的逐渐深入,当前阶段机制改革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面临更多挑战。要想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就需要实施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1提升工作责任感
        通在建筑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具有较为重大的责任。首先,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人员,是代表政府在对企业的在建工程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在这一过程中,相关负责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所在地区在建工程的整体工程质量建设情况,同时需要及时向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建工程状况,以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专业人员还需要督促各个责任主体提升其工程质量意识,促进各个主体在建筑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主体的协同努力,不断提高在建工程最终建设质量。最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管理人员还需要认真检查工程建设过程中,强制性执行的各种指标和标准。通过严格的程序审核和实时的质量控制与检查,保证在建工程最终建设质量。
        2强化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意识
        建筑物的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往往是建筑行业现场施工中需要调和的一组矛盾,在现场施工时既能够确保好的建筑质量,并实现高速的建设缩短建设周期,对建筑单位而言较为困难,具有挑战性。因此,调和好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此来说,建筑单位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意识,把质量控制设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强化责任制,以设立不同层级负责人的管理办法,激活建筑单位质量监督管理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在建筑单位内部加大建设速度的宣传程度,号召施工人员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精简作业程序,提升现场施工的工作效率,以更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作为建设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3继续抓好质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质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对监督人员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大兴学习研究之风,不断提升监督人员素质,积极呼吁有关部门保障监督工作经费,加强质监站的建设,把好质监站的进人关,分流非监督人员。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减少附加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必要的其他事务和抽调专业人员,确保现有队伍和监督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关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向,推进我县质监机构向行政执法机构转变。为了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还要应该注重树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二是注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三是注重工程优良综合品质。四是注重提高质量监督效能。
        4转变原有管理思维,完善管理制度
        思想作为指导后续工程的前提条件,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环节管理方法的创新首先就应针对管理人员的思维、思想进行改革创新,使其能够将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后续的管理过程中去,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同时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的创新。

比如,就这一环节,首先,监督工作者们应着眼于以往管理工作开展环节制度设置层面存在的不足入手进行优化,通过强化制度的方式,确保相关管理举措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落实;其次,监督工作者们应积极的转变原有被动的管理思维,将积极、敬业的心态融入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以此提升实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效果,同时推动这一管理方法的创新。
        5严格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过程中,要想有效提升整体水平,就需要对外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提升整体监管效率,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首先,需要不断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动态管理环节,专业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的随机抽查力度。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实施质量行为与实体质量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当前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威慑力。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分级化配合取消质量控制点,需要对所监督的各个建筑工程实施分级化管理。其次,在对外的建筑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开展工程质量监督交底。对于第一次到工地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而言,主要需要告知各个参建方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有关要求,包括不同地点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文件内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尤为主要重视的事项,隐蔽工程施工时间的通知,建筑工程日常监督管理的方式等。再次,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质量监督检查的整体力度。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建筑工程质量初期验收制度会使得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堆积到工程最后阶段,这使得质量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并且彻底的解决,会显著影响到建筑工程最终建设质量,给整体质量监督监管部门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取消工程质量监督出院制度,将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时间和关口前移。既重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也加强竣工前的质量检查。
        6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
        从工程开始施工建设起,各方就应该对工程中的各项环节了解透彻,也就是要充分享有和履行各自的知情权,对监督内容、手段和方式都要了解清楚,监督执法完全实现透明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监督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联合集体进行监督,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要尽量保证每位参与监督工作的人员都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只有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节,针对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促进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7创新原有管理模式,优化管理质量
        未来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对这一管理方法的创新,也应从以往管理的模式入手,结合实际工程的质量管理需求,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此推动后续这一管理工作的发展。首先,就这一环节,监督工作者们应着眼于自身管理层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通过优化现场管理标准、完善管理职能追踪制等多样化的方式,规避以往基层管理环节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对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就这一环节,基层工程质量监督者们可以着眼于以往管理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工程档案保管环节进行优化,以此为后续工程相关质量监督做出夯实的数据保障,同时降低管理中可能会影响管理结果的因素;其次,监督工作者们则应着眼于外部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开展对工程的动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交底、施工现场“差异化”监督管理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对外管理方法的改革创新,以此实现后续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目标,推动我国基层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质量及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当前阶段建筑行业改革的逐渐深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邓赞利.基于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分析思考[J].中外建筑,2011(1).
        [2]郑华隆.建设工程中业主单位管理的重要环节分析[J].河南建材,2019(4).
        [3]安徽建设工程质量将实行责任终身制[J].工程质量,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