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诗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媒介环境下,“报纸消亡论”充斥着受众的生活。传统媒体还能走多远是业界学者争论的焦点,新媒体的短板被不断忽视、传统媒体的劣势被不断放大。“木桶定律”提醒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强化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强抗弱,从而对新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传统媒体,竞争策略
一、新媒体的劣势
(1)首因效应:假新闻泛滥、偏见共识
首因效应是指事件的第一次报道无论正确与否都将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短、快、新是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总是抢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过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导致假新闻未经严格审核就传播给大众,信息的接收者往往对事件的第一次报道信以为真,引发网络舆论。新媒体缺乏严格的把关人体系,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网上信息铺天盖地,信息的冗余加之把关人的缺失滋生了大量假新闻,假新闻的泛滥形成了一个个极化的“观点圈”,在“观点圈”里的受众对新闻事件持相同的见解,意见不断走向极端,直至形成偏见共识。假新闻最大的危害在于误导公众、导致“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的缺乏、群体极化和社会分裂。而像“深度造假”、社交机器人等新的造假手段会在后真相时代制造更多认知混乱,可能导致社会信任基础的坍塌。
(2)缺乏专业的新闻采编团队
如今,很多企业新闻采编人员在编写新闻报道之前并未真正到新闻事发地进行调查, 也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主观去编写新闻信息,甚至把相关的新闻联系在一起,整合成一 篇全新的新闻报道,根本无法真实反映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的实际信息,脱离实际,最终将丧失百姓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各行各业,缺乏严谨的新闻专业主义及精湛的新闻采编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低。传统媒体的记者写作一则新闻需要深入实地采访当事人、反复揣摩成稿后经编辑审核才能上报,而新媒体的采编人员只需从网络平台筛选信息,制作成短消息即可传播。在新媒体平台,新闻仅仅成了由文字堆砌的信息,背离了新闻是有温度、有深度的底线。新媒体不具备采访权,新闻报道采编受限,在报道国家两会等重大会议新闻时,新媒体人员无法亲临现场采访报道,只能转载、再制作传统媒体的报道,二次加工后发布到新媒体平台。
(3)依托传统媒体,内容缺乏原创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现代传媒业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内容搜索,舆情监测,用户互动等方面体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互联网技术不可能大包大揽,覆盖替代,媒体融合不能全部仰仗高科技来完成。在内容生产的关键环节,如策划,写作,新闻事实的核查,新闻价值的判断等方面,依然需要人工来完成,本文强调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原创力,认为只有将传统媒体的坚持原创,追求真实,作风务实等传统优势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科技优势有机结合,媒体融合才能行稳致远。传统媒体是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微博、微信平台发布的新闻大多来自传统媒体,以改写、文字拼接的形式进行转载。《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央厨房”作为新闻的半成品平台,提供给新媒体丰富的素材资源,信息二次加工后即可制作成完整的新闻。“中央厨房”成立之初成效显著,实现了海量信息即时传送的愿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发显著,平台的新闻内容依托传统媒体,新闻同质化严重,一个新闻事件常常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呈现相同的内容。
二、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冲击
(1)新闻品质高:提前策划、深入采访
一个优秀的新闻报道必定是需要企业内部默契配合的,这就需要企业新闻 采编团队内部加强沟通和交流,避免部门之间出现误会或者是恶意竞争的问题出现,提高团队配合的默契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缩短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更不 能出现排斥新人的现象传统媒体有一大批资历深厚、写作能力强的骨干记者,人物报道、深度报道是他们的强项同时也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人才资源。新华社在2015年推出了“创新中国、科技领航者”的专栏,20多篇品质优良的稿件刻画了18位在科技领域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新华社记者深入采访一线,与科学家同吃同住,近距离感受人物的每一个细节,用形象生动、真切感人的话语完成了报道《生命的探寻永不停歇——院士李兰娟的多彩人生》。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报道程序“繁琐”,策划主题、深入采访、细致写作、精细打磨是必不可少的,正是这些严谨的步骤练就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新闻职业素养,写作出一篇篇优秀、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在新闻的品质力、原创力上,新媒体望尘莫及。
(2)凝聚共识:以真实性为基础的新闻报道
传统媒体凝聚共识、新媒体偏见共识。新媒体平台假新闻泛滥、观点的极化导致民众的共识无法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带有偏见的共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容易激起民愤、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1]传统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凝聚共识的职责,严格的把关人程序决定了传统媒体发布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用事实说话”是传统媒体恪守的准则也是凝聚共识的基石。进入21世纪,传统媒体的报道重点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层面,即宏观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传统媒体借与国家政策相关的宏观报道凝聚民意、凝聚共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们每天都会和新闻打交道,无论是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刷微博,或者是通过别人转述等方式来获得国内国际新闻,都希望新闻是真实的。
(3)权威性、公信力和知名度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以广播电视、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以四川本地居民为例,谈起媒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老牌纸媒,究其原因,是其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和知名度,老牌媒体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人才,写作了一篇篇优秀新闻,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受众心中刻下了深刻印象,传统媒体是具有权威公信力的专业媒体。
三、传统媒体的竞争策略
(1)坚守内容为王、打破“化约论”
内容为王是业界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内容为王实质上是原创内容为王、付费内容为王,传统媒体要把握内容的主动权,当内容的有偿生产商而不是免费传递商。传统媒体写作的每一则新闻背后是记者实地采访的功劳,有温度、人情味的原创内容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财富,新媒体想要获得传统媒体的新闻,必须进行知识付费。“免费电子版报纸”、“中央厨房”是强化“化约论”的举措,忽视了新闻作品的价值,不可取。
(2)精品新闻、深度新闻:增加用户黏性
在我国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人群更爱看高质量的深度报道,如对国家政策的解读、重大会议的报道。传统媒体要仅仅抓住这部分人群,创作符合他们口味的新闻。《华尔街日报》是付费订阅最成功的报纸,在新媒体浪潮到来时,该报并没有因为广告的减少而削减人才,而是充分利用报纸自身的权威性加大对知名版面内容的生产,走深度报道的路径,牢牢粘住了受众,在新老媒体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传统媒体应借鉴《华尔街日报》成功的经验,坚守自己的内容优势,做好深度报道,受众自然不会走远。
(3)恪守“信息真实”的底线
报道真实可靠的新闻是传统媒体的准则,传统媒体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网络上未经转载就传播的新闻有很多,以阎肃“被去世”为例,该事件一开始由一名著名歌手在微博上发声,随后引发网友的大量转发,网民纷纷相信了这则消息,引发网络舆论。在此事件中,传统媒体未进行报道而是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观察事件的走向。[2]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把关人掌控,传统媒体应在媒体内部建立信息核实机制,层层把关,降低假新闻的概率。传统媒体在恪守真实性的同时也是在捍卫自己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陆锡初.广播新闻编辑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宋文革.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探讨[J].科技传播, 201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