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及治理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高天娇
[导读] 摘要:互联网网络信息的传播具备着非常强的时效性、广泛性,因此也就成为突发性事件传播的重要路径,变成了整个突发事件中民众所表达的诉求与心境的主要渠道。
        哈尔滨铁路站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互联网网络信息的传播具备着非常强的时效性、广泛性,因此也就成为突发性事件传播的重要路径,变成了整个突发事件中民众所表达的诉求与心境的主要渠道。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强化网络舆论的导向,合理运用传播的手段来建设创新机制,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影响能力、公信能力及传播能力;强化互联网技术内容的不断建设,建立并健全网络治理管理体系,从而营造出清新的网络舆论空间。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要素;治理路径
        1导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各类移动设备的管饭普及,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为代表的主要新媒体网络平台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常常会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表达看法,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舆情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并合理应对新媒体发展环境下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舆情方面的传播,掌握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主动权,了解其演化和治理路径,合理提升政府对于舆情危机的解决建立了基础。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
        首先,群体要素就是在意见领袖的作用下,通过网络传播向其他网民提供信息,并且在某一问题的专业性及权威性方面,其拥有的观点及研究也会对网民的认知产生影响,发挥出的作用非常多元且不容小觑。而网络围观者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在网络的背景下,人人都是网络信息的受众体,同时也是信息的主要传播人,当某些突发性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升温后,网络民众就会围观这个话题,进一步推动各种热点事件的上升,成为社会问题集中呈现且持续发酵的主动手段;其次,内容要素就是网络民众为了共同的利益、兴趣、志向或是伦理道德等,将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借由媒介转换成网络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不但存在于网络空间,同时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最后,互联网网络技术就是信息传播及舆情汇集的重要载体,网络民众利用手机、电脑等登录页面或是APP,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从而引发了其他用户的共鸣。
        3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化及治理路径
        3.1坚持信息传播及时、公开与透明
        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发布要及时、公开。重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社会公众对其极易产生“未知性”恐惧,这种恐惧是谣言等负面舆情传播的温床。基于此,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和公开十分必要。攻克谣言的永远是真相,只有用真实可信的信息回应社会的关切,才能够打败邪恶的负面舆情;也只有将真相及时公开地向社会公众展现,才能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攻防的“制高点”,有效清除虚假信息等负面舆情,强化正面舆情的引导。例如,2019年底,武汉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体及时发布相关的新闻报道,综合运用各种系统方法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从而减少了虚假信息、谣言等的传播,赢得了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舆情引导要秉持理解、开明的态度。重大突发事件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不明真相的群众极易被卷入舆情漩涡。在舆情防控战中,真正的“敌人”是虚假信息及其引发的负面舆情,而不完全是“非故意传播”的公众。因此,对于“内部矛盾”的舆情制造者,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在进行舆情引导时应当“感同身受”,尽可能秉持理解与开明的心态与思路去处理问题,做好舆情的正向引导工作。
        3.2引导网民有序参与
        作为现阶段最具影响力与倾向力的群体性意见,网络舆情是整个社会现状及问题的展示,是公共参与到政治及舆论监督的最重要途径。为此,要将无序的网络意见引导到有序的政治体系中,从而保证网络舆情的引导路径更加有效也更加正确。把网络舆情融入网络政治参与的体系中,既是舆情本身的需求,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

合理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能够极大的激发公民的民主意识,帮助民众获取到平等的话语权,同时在推进现代化基础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非常多不稳定的因素,公共利益的表达也会受到多种问题的影响及限制,网络政治参与不但需要消除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要为公众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延伸,从而大大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弥补了体制外动力不强的问题。
        3.3建立不断优化的动态社会治理系统,
        加速推进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期的社会治理,要建立一种能够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动态调试和优化的社会治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确定的社会风险出现时,保证治理的有效性。社会治理系统的动态优化需要在顶层设计时,从治理理念、治理途径和治理反馈等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谋划。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具有不确定性、流动性、多元性、复杂性等诸多社会特征,在治理方略制定时,要树立复杂性和系统性的治理理念。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打破惯性思维,实现从“命令—控制”到“弹性—指导”的治理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在治理网络时,充分发挥网络管理者的作用和功能。政府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治理的宏观规划、规章制度和公共服务。保持网络社会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同时,通过构建协调、信任、契约等多种治理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动态适应社会环境的治理系统。在治理反馈层面,建立社会治理绩效考核长效机制,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试。在基于统筹协调多方利益的多元主体治理网络中,网络成员需要根据网络目标和任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实时调整统筹协作的方案、内容和计划,并不断地动态调适。只有这样,社会治理系统才能够始终保持“最大限度的反复修补”功能,加速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3.4解决突发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突发性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所带来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已然成为现阶段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其中汹涌的网络意识能够充分汇聚人心,推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解决。另外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出现后,网民对于事件的关注及援助都会呈现一个上升趋势。当民意与政府意志发生了碰撞,就很容易对政府行为带来冲击,使得政府的应急行动陷入一个被动的状态。这时就必须要进行一个正确舆情的引导,合理指引网络舆情趋向于政府,继而为解决突发性事件建立良好的解决渠道。
        3.5对负面舆情要做到人性化管控
        这要求在对突发事件舆情进行处理时要注意把握好力度。舆情反映公众的合理诉求,负面舆情信息往往也包含着合理性成分。因此,要擅长通过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去了解、接收、审视其中合情合理的民意,通过“互联网+信息公开+意见反馈”机制积极开展舆情引导,以主动参与的方式防止、应对舆情的情绪化、极端化传播。在对待舆情中的情绪表达和民意表达、处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两个舆论场”的碰撞和摩擦中,主流媒体可以从舆情处理的人性化管控这一角度进行思考——如何做好合理化舆情的议题设置、如何规避敏感话题、如何有效防范“高级黑”现象等。
        4结束语
        总之,要保证社会突发性事件与网络舆论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近些年来,我国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越来越多,“非典”“地震”“新冠肺炎”等事件都在网络的作用下,得到了很好发展。为此,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合理引导、精准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才能解决突发事件并延缓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从而为我国的网络舆情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福集,黄江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传播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2):8-12+19.
        [2]易臣何,何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规律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02):74-78.
        [3]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07):54-57.
        [4]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05):8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