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城投西南局设计研究院 2、南宁学院 3中国城投西南局第一分公司 4、广州市白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天井庭院,广泛出现在现代建筑中,以一种超乎传统的文化空间调性融合了自然与建筑的各个侧面。平常、自然的生态庭院,凝聚中华先民对院落本身的实践思考——“四水归堂,晴雨两宜,四时皆景”对以皖南风水庭院为代表庭院建筑作出了生动的勾画。文章从传统“四水归堂”天井建筑“水聚天心”形态分析开始,融合天井自身的形式、功能及文化传承的特点,探讨在新时代应聚居群落及服务空间场域演变,对聚落合院传统内庭空间设计带来的启示,为现代人居天地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四水归堂;文化建筑;服务空间;聚居地聚落
美国建筑师弗郎西斯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中指出——“我们的视野通常是由形形色色的要素、不同形状、尺寸及色彩的题材组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一个景观的结构,我们总要把要素组织在正、负两个对立的组别里:我们把图形当成正的要素,称之为‘形’,把图形的背底当成负的要素,称之为‘底’”。
四水归堂,作为我国南方传统建筑形象的重要构成厅堂庭制元素,最初源于徽派建筑独具的平面布局中,中国传统建筑自建制以来,善于以“法式”经营天下——院落中天井(底要素)与房间(图要素)间的形式和关系,与江南地区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道学思想相结合,赋予了中国天井式院落独特的古代文化内涵——“四水归堂,晴雨两宜,四时皆景”,民间建筑各派系又有许多谱系相通的地方。徽州建筑独特的天井文化及建堂格致,影响了江南天井四合院建筑更往南,包括云南及两广广府建筑等的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四水归堂”型制营造
“四水归堂”大体是一个四面围合的方整院落。自古江南富庶,北京四合院在由北往南传承过程中,由传统的四合院变形为“地合院”式样建筑——传统房屋多建为两到三层,四周房屋连接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院子布置小而紧凑,既可通风透雨,又降温防寒。民舍少占农田、节省农地,可更好适应徽州人口密度较高的特点。
庭院的平面形式和建筑高度是内庭天井民居的基本形态特性,无论南北方民宅,共通点都喜欢以堂屋为中心,——中国传统宅院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气”,强调在事物阴阳、正反、虚实,在心与物之间,有相互沟通,互为感应的“气”的存在。夏热冬冷地区,梅雨绵绵,通过庭院的组织,将种种看似复杂玄妙的风水数理,蕴藏在天、地、人中的“气”的探索中,简单直观的营造出坐北朝南群落格局,形成了全封闭和顶部开敞空间的循环交替,注重内采光而营造出的庭院,更以屋顶面上下雕梁画栋和装饰檐口见长,展现出开合有序、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如图 1)。
.png)
图 1浙江松阳传统民居建筑内庭天井院落群屋顶空间组合形态
资料来源:网载
江南3多雨,“江南”所隐喻的文化底蕴里,有一种绵延的水文经络的存在4。江南民居,大多传统屋顶都是双坡形式,甚至单坡坡面也必然会斜向院内(如图 2)。下雨时节,雨水自屋檐滴落在地面形成汇流环绕,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院墙府内既是藏蓄之所,也是财禄象征,因此被称为“四水归堂”。
.png)
图 2 武鸣灵水壮乡文化小镇实景航拍
资料来源:项目宣传资料
1.1 形态分析
缪希雍《葬经翼》云:“明堂者,穴前水聚处也。”
徽州“天井”,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明堂是指住宅的正向前方屋舍。明堂及四周屋舍的坡屋面屋顶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空间,汇四水归堂(塘)形成一个漏斗型的井口,立堂基划界时“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被称为“天井5”。从开口形状看,有方形的,有矩形的,有圆形的,布口方位宽窄不一,在正堂和门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满足古徽州人实际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兼具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中国伦理哲学适应自然,物化实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天井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在地域性、绿化、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1.1 水聚天心
早期徽州和江西的民居都深受庭院的影响,“四水归堂”、“有堂皆井”成为南方地区最为普遍的传统建筑形式,天井在《孙子兵法》的原意6反而经慢长岁月被国人选择性遗忘。
.png)
图 3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四水归堂”天井院
资料来源:网载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明堂以能够藏风聚气为首要,以天井空间为中心由三合院、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组织而成,房间数只能为五、七等奇数数字。正屋有三间或五间,如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较大,分前院、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有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正屋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有廊弄相接。主体建筑均布置在单一轴线上,但也存在少量硬山式无天井的平面布局形式。强调场所及穴前“群山环绕,众水朝谒,生气聚合”。厅堂强调“环”水,如果没有朝聚之势,也应该有水口关拦,锁结重重。明堂一般可分为小明堂、中明堂、大明堂,布局模式相对比较稳定,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也有内明堂、外明堂之别。以堂屋为中心,大多坐北朝南,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a(仰视)b(仰视)c 侧看
.png)
a(仰视) b(仰视) c 侧看
图 4 传统民居天井
资料来源:网载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凡可以带来大富大贵的地方,一定是内外明堂俱全,下底设池塘、留沟防、变路径、安石埠,中间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设假山、亭廊、水池等,布局精巧;为安全起见,对外开窗很少,一般在二层两侧山墙上开窗,都从天井采光。
天井院落式民居,是三面房屋一面墙(江浙又称“三间两搭厢”,西南发展为三间两耳厢),或者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即“对合”),中间留出天井,北方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在滇中及广大西南地区普及,与客家民居结合,在贵州及广西壮族村落影响深远,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西南又称为“一颗印”。
1)“三间两搭厢”
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也有称为“三水归堂”——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门,中央的天井随着间数的加多而增大。按正面正房及两侧厢房数量,在浙江被称为“三间两搭厢”,也有正房不止三开间,厢房不止一间,那么按正屋和厢房间数不同,可分别称为“五间两厢”、“五间四厢”、“七间四厢”等。
.png)
图 5 云南一颗印毗连式三间四耳“构型模型”
资料来源:网载
随着人员迁徙尤其徽商辗转,这种居住构型模式逐渐发展至云南中部地区、滇中高原等。尤其滇中四季如春,多风而没有严寒酷暑,故住房墙厚重。宅居整体形状方正归整,外围墙体较厚且极少开窗,外观有如一块印章,被称为“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即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天井院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围绕天井在中央,整体住宅外侧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为了挡风沙和安全,很少开窗,采用了天井,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住宅向天井开窗。
“一颗印”住宅地盘方整,为节省用地,通常为楼房,外观方整且可沿等高线房间爬坡错落布置,西南地区无论是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适用性广泛都可修造。
2)对合
四水归堂的另一种形制是“对合”,四面围合的都是房屋,正房被称作上房,与正房相对,隔着天井的被称作下房,下房的中央开间是大门。相对于“三间两搭厢”,对合堂屋正面隔着“天井”还有一层房屋,如图 6,广府传统建筑典型三间两廊民居。
.png)
图 6 广府传统建筑典型三间两廊民居
资料来源:网载
如果以单栋房屋来看,“对合”式体系多为长方形,如云南“一颗印”,单纯而规整,体量也不大,受制于进深,能够组合成住宅、寺庙、坛庙、宫殿等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如图 7。
.png)
图 7环廊版“四水归堂”优化案例
资料来源:网载润润四合院
相对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三间四耳形制,图 7因多了入口一排房屋对建筑总进深要求高,在场地进深有限制的宅院,建筑占地宽深都达不到完整四合院所要求尺度,而单纯方盒子独栋院落围墙又过于单调,具体设计时可考虑将横向宽度分为一个厢房+完整的四面檐廊,四面檐廊只有西边设有厢房,既解决了面宽不够的尴尬,又有了完整的中式合院“四水归堂”的空间秩序。
入户后的垂直厢房的方向形成一条中轴,使得主楼的中堂、电视厅、茶室三个空间能与庭院居中对称,除主天井庭院外,面宽14-18米之间的场地灵活嵌入的三个灵活精致院子,方寸之地围合成四个院落——进入门楼后的入户院、影壁墙后的主庭院(即四水归堂的檐廊围合天井院)、厨房餐厅旁边的后勤院,以及父母房前的静院以及“带阁楼中式合院”,互相渗透。
1.1.2 遮阳采光
天然采光是“四水归堂”院空间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传统建筑中,为了达到防火防盗的目的,建筑外墙高大封闭,少开窗或开小窗;建筑内部采光条件差,庭院对解决户内采光环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天井空间的间接采光,与自然有了交融,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展现了开合有序的空间变化。
同时,天井经过自然光线的二次折光的阴影,避免了民居开有窗洞的同时被太阳直射曝晒,满足了居民对采光和遮阳的多层次需求,在不依靠节能设备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到达节约传统能源的效果,与建筑的被动式节能7设计有所指引启发,在进深较大的公共建筑,尤其文化展览建筑,内部为保证均匀采光,通常使用人工照明,天井空间引入自然光线,不但减少了建筑能耗,而且为建筑内部提供了自然采光。
1.1.3自然通风
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比例,以及天井在民居中的相对位置直接影响着建筑的通风。
一般堂屋及厢房以“间”为单位,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png)
图 8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窗洞
资料来源:自摄
如图 8,以杭州富阳东梓关为例,沿袭传统建筑外墙高大封闭少开窗及开小窗的“习惯”,外窗几乎是随意点缀于白墙,成为造型一部分句法。建筑内部采光几乎完全通过内庭院解决。内庭院天井空间通过热压效应促进建筑通风,替代设备通风,调节建筑内部温度。
天井院民居中各个天井,窗洞形成的风压、热压通过窗洞形成天然自抽风、自排风,三种形式相互联通协作,传统村落在没有依赖空调等大型设备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佳的居住舒适度。
图表 1 通风的三种形式
编号 通风形式 作用成效 作用机理
1 风压通风 形成穿堂风 主导风作用于建筑物外正面时,风从天井进入室内,与之相对的后天井排出;
2 热压通风 形成拔风 建筑处于静风环境中时,天井与外部空间尺度的不同造成空间密度的变化,产生热压差;
3 风压通风/热压通风,同时作用;
风压通风优先于热压通风 风压通风优先于热压通风。
资料来源:根据资料自绘
1.2 院落情节
“天井式”院落空间以“进”为基本单位,院落空间的规模和大小根据生活需求的变化而有所差异。生活模式较为单一时,“一进式”的布局即可满足需求。少数民宅、村落配套的工具类用房以及作坊等,可采用一颗印单进式院落空间,即“三水归堂”、“四水归堂”的简单基本形制。
.png)
图 9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四水归堂”天井院
资料来源:网载
富商宅邸或会馆类公共建筑,以及大户建房时,多将天井院左右纵深院院相套,为满足生活所需且彰显气派,增加“进”的数量,形成院落。但一般不超过“三进”,采用垂直于中轴线纵向或向左右两侧延伸的空间布局形式,如图 10,由此组合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布局,增加了灵活性,但其院落空间的整体形态较为完整。
.png)
图 10 南宁武鸣招商十里云裳鸟瞰图
资料来源:网载营销图集
不同高度的天井民居的多样组合是传统天井民居形态多样化的另一重要体现,如图 11。传统的天井民居一般以一层、二层为主,有少量的三层或三层以上的民居。伴随着近现代农居建设的行列式机械布局,满铺式层层叠加的破败荒凉感早已成为当代乡村的固有形象。南宁武鸣十里云裳、杭州市富阳东梓关乡村振兴项目以及第三章提到的武鸣灵水壮乡特色小镇给了各尺度探寻实践和重思考“四水归堂”的契机。
.png)
图 11 南宁武鸣招商十里云裳户型图(D1,137平米四居四院)
资料来源:网载营销图集
二、四水归堂在现代文化建筑服务空间中的应用
传统村落的现代衰落本质是因其发展的内生动力缺失,作为当代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中国乡村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和设计视角都发生了明显转变。漫长历史岁月流逝,当初的建筑形态逐渐退出主流舞台,建筑的内庭空间,甚至于传统村落的成因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其中的“四水归堂”则作为一种建筑符号,带着古人“水聚天心”的美好愿望而传承至今,在当今建筑设计中占有非凡地位。设计中不能只从传统村落的生成机制中寻找成因,更需要认识到设计应从传统聚落中寻找关联。
2.1 出入口空间
出入口空间,通俗的说就是“入口”和“出口”空间,室外庭院和室内中庭作为两种常见的天井空间与出入口空间的结合方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连接并实现室内外两种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和过渡,是体现建筑特色的重要节点。
室外庭院利用天井空间的空间特性和景观效果,在室外通过建筑围合和景观设计组织人流,使建筑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让人们通过周围环境的渲染慢慢的进入建筑的内部。
室内中庭是利用“天井院”的采光作用,将自然光从天顶引入建筑内部,形成一个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作为过渡。以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大玻璃金字塔为例,既是建筑的主出入口,也是该建筑地下部分核心区的屋盖,其他三座小型的金字塔将地面上的光线通过金字塔引入到了室内部分,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光辉的建筑。金字塔简单的几何形式与卢浮宫细致复杂的传统建筑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出入口空间在顶光的作用下,满足了空间的丰富性,明确了空间的逻辑性,同时让人们更加真实的感受自然。
2.2 休息空间
在大型建筑(群)中,休息空间的目的是缓解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的疲劳现象。天井院采光、通风、休闲、景观等功能,具有有连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休息空间与天井院空间的结合,形成与主要流线衔接但不被穿越的过渡空间,休息同时,仍有与外部环境相连接,还为建筑物内部增加了采光效果。
“一把玉锥散落地面”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天井院是对院落休憩的完美诠释。展馆分隔而成的全不平行的四个方体空间,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作为休息空间,不同主题的展厅之间置入半开放式空间,即作为空间的停留与转折过渡之处,给游客提供休息、交流、观景的公共场所;又在天井庭院设计了与展览内容相关的意象景致或者植入绿植、水景等观赏性景观,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空间设计手法上,该博物馆的天井式庭院不但参与了空间序列的构建,而且使封闭的建筑体量内部变得更加活跃
室外纯墙不开及少开窗洞,更凸显整个建筑简约、厚重、大气的特征,在蓝天白云下,依山傍水、郁郁葱葱的景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2.3 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是建筑中的动线,负责连接同一水平维度或垂直维度各功能区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功能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天井院空间与交通空间的结合方式有很多种,借助一定的逻辑组织空间形态,室内中庭天井空间和室外院落天井空间成为联系各个展示空间的纽带,人按照交通空间的序列在建筑中行走,使整个建筑空间形成了完整、丰富的有机整体,逐步完成对建筑的认知、使用和体验这一连续完整的参观行为。
广州啤酒博物馆就运用了室内中庭天井空间作为交通空间。
室外院落天井空间不仅有组织交通的作用,而且与室外环境直接相连,提高了空间环境品质。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大屋顶”文化中心经典的创新了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室外清水混凝土仿如雕塑,在室外是左右两侧主体空间的“切割”划分,引导人在内部天井庭院形成螺旋解构的坡道,将地下室与地面自然的连接在一起,形成舒适的出地下步行序列,层与层的环绕也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视,增进了交流。整个螺旋楼梯的构成像是一个朝向天空的“光的蓄水池”,行走在其中,远与近、明与暗、虚与实的这些变化使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空间的时间特质。
2.4 小结
旅游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历史文化型的经济产业,仰看方寸间的天空变幻,似乎天晴时拾起阳光一片的院落,隔绝了尘世的“滚滚红尘”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旅游资源,昨天的历史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旅游经济,今天的文化又可能成为明天的经济。
将理景与实用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传统村落,以及其中的古镇、古村、古宅,十分自然的融合在周围的山水秀美之中,梳妆淡抹,雅俗共赏,丝毫不感到人为加工的勉强和做作。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真正做到了理景的最高境界——“因其地”、“全其天”、“逸其人”8,即因地制宜、保全天地、节省人力。人们处在这种景观之中,就能悠然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田园诗画般的美感。
三 壮乡特色小镇庭院空间的现代异化
广西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具有多民族特色文化省份。壮族歌墟9,是流行于广西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在广西武鸣县城举办的“三月三”歌圩,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久的民族歌圩。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就是以武鸣壮乡、侨乡多元文化为背景,弘扬我国特色文化,打造的一座具有壮乡文化特色的小镇。
.png)
图 12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歌墟文化的艺术演绎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4.1 歌圩文化的艺术呈现
灵水又名灵源,灵犀水,是一个天然泉水潭。距南宁市区30公里,位于武鸣县城南一公里处。灵水水面宽达五千平米,水深2~3米,潭水源于九股从石缝中涌出的清泉,他们集浪滔滔,气势磅礴,永流不止,人称“九龙喷水”。湖水终年清澈见底,湖岸怪石嶙峋,绿树成荫。
4.1.2 风水演绎
四水归堂,历经数百年的演绎升华,凝聚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备受当代建筑设计师推崇。由1.1~2.4内章节所述,并不是所有的庭院围合都叫“四水归堂”,在当代众多豪门大宅的建筑设计中,四水归堂营造的方寸天地,不仅蕴藏着四时美景,更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风水龙象之下,生气始发释放。
.png)
图 13 南宁武鸣灵水文化小镇总平面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
相关内容自绘
2017年前后南宁考虑打造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将一部分大学城功能转移至现武鸣东教育园区,项目回建安置区浮出水面,以四~六层低层建筑为主,总建筑面积11.18万㎡,在打造“壮文化”特色旅游小镇的同时承担了部分教育园区农民安置及就业任务。
项目规划占地约2000亩,目前开发建设一期,占地约461.5亩,分为南北两个地块,其中南地块约225.7 亩,容积率 1.2,北地块约235.8 亩,容积率1.3,绿化率35%,由181栋多层别墅、3栋商业多层、2栋中高层商住楼、13栋高层住宅以及2栋公共配套组成。
.png)
图 14 南宁武鸣灵水文化小镇总平面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
相关内容自绘
文化小镇大功能分区上为南侧“入口壮乡文化展示中心+商业配套街区”及北侧住区组成,从三个围绕“归堂”院落天井的基本节点单元出发——入口及商业区“相遇”,庭院贯穿组合的壮乡展馆;绣球广场及文化长廊“互动”;铜鼓广场及灵水戏台“传情”,进而衍生出多组团形式的特色回迁安置区,由组团构成村落。除了有壮乡绣球广场、三月三歌圩广场、铜鼓广场、祠堂、社区服务中心等自身配套外,还有小镇自身打造的集旅游,购物、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族风情商业街。
.png)
图 15 入口及商业区“相遇”
资料来源: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
小镇采用围合式布局的“新亚洲建筑风格“,园中有宅,宅中有园。同时采取人车分流的设计,南北区各设置4个出入口,保证小区内系统、完整的步行体系,让住户能享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png)
图 16 小镇入口广场实景
资料来源:自摄
4.1.1 元素演绎
.png)
图表 1 壮族歌墟文化的艺术元素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动在广西甚为隆重。歌墟节这天,在曾经的壮乡崇山峻岭,在蜿蜒曲折的山村道路上,成千上万的壮族人边唱边走,歌墟节期间,除了要吃五色米饭 唱歌 对歌外,还有一项别有风趣的活动---抛绣球。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饭和彩蛋。男女老少在这歌墟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墟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好场所。歌墟的文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舞彩凤、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于节日的气氛中。
.png)
图 17 文化小镇内绣球飘带地面及文化符号营造
资料来源:自摄
铜鼓是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广西每年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png)
图 18 铜鼓文化装饰墙
资料来源: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
铜鼓06年5月,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铜鼓上的各种图饰,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
.png)
图 19 文化小镇内文化符号营造
资料来源:自摄
绣球是壮族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青年男女相邀合集村边、野外,分成男女两方对歌。对歌中,男女双方相互越来越了解,姑娘们把手中的绣球掷向自己中意的小伙子。采用壮族绣球样式以镂空的方式刻印出景观小品,再次以艺术表现的形式表达壮族绣球文化。
.png)
图 20 壮锦文化及绣球文化装饰及演绎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壮文称为mbow laiz fax,意为天纹之页,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制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蟒龙纹、万寿纹、福田纹、万字菊纹、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调性。
.png)
图 21壮锦纹样的文化装饰及演绎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4.2 乡村聚落的多样性演绎
聚落的“多样性”是武鸣灵水歌墟文化小镇的重点。壮乡文化展示中心由壮乡活态文博馆、壮乡非遗体验馆、壮乡文创咖啡馆、壮乡农耕体验馆、壮乡时光影迹馆等五个壮乡展馆组成,壮乡文化中心为“堂”,堂前广场“迎客”,中部天井院“四水归堂”宜晴宜雨(水)五大展馆环绕,后部一个小巧的水景院落收线,形成整体聚落感。
.png)
图 22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乡村公共空间主节点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4.2.1在地性
关于“壮乡文化”,理论上并不仅仅只是铜鼓、绣球和壮锦,在这片土地上,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传承千年的文脉——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三月歌圩。而对这片土地来说,建筑是生命的延续,而其内涵和孕育的文脉和艺术,也是人类对抗时间和失忆最为有效武器。
.png)
图 23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歌墟文化的艺术演绎
资料来源:自摄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倡导传承于非遗服务社会的健康生活、,其中“大明山茶制作技艺”、“武鸣艾馍制作技艺”、“武鸣柠檬鸭制作技艺”、“武鸣榨粉制作技艺”、“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炸油馍”等一批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以表达对武鸣“歌圩”这一古老、宁静富足之地的最大敬意。
4.2.2 公共性
铜鼓广场及景观水池,位于文化小镇内腹地,四周为单元式组团民宿及住区。依水而建的铜鼓广场,包括打铜鼓、戏台对歌秀、灯光秀民俗文化内容,结合经典歌词小品、名人故事墙、互动装置等,西南侧绣球广场及文化长廊可以隔水开展一些民俗活动。
.png)
图 24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铜鼓广场与戏台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临水台的的形高差设置,台阶台地可自然形成群众性小会场及聚集区。不但具备功能性,而且成为一个人文、艺术、自然与大地景观相互交融的场所。开放式的铜鼓广场及坐西朝东的戏台,是一座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入的“亲切”的建筑。交通道与戏台间,形成一个建筑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缓冲休息休闲区,人们可以在此做短暂的停留又不干扰人行道通过人流。景观的设计增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同时相对于四周的建筑,铜鼓广场的设计给戏台提供了四水归唐的活动场域,自然采光和良好的景观功能,也使景观空间形式变得丰富有趣。
.png)
图 25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歌墟文化的公共传播
资料来源:自摄
.png)
图 26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铜鼓广场周边的建筑界面
资料来源:自摄
4.2.3 传播性
壮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壮族的每一种舞蹈、舞蹈元素都有着不同的象征和寓意,尤其是带着壮族的铜鼓文化和绣球文化的舞蹈——壮族铜鼓舞蹈元素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阳刚之美,绣球的舞蹈文化元素的大多数是表现情感的具有阴柔之美,都有各自的表演形式和功能。
在壮族人们的节日里跳起不同的舞蹈,将铜鼓舞蹈元素与绣球舞蹈元素融合的方式进行舞蹈创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壮族铜鼓、绣球文化,而且传承的文化元素的碰撞与现代舞台表演的结合发展,可以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参与者更了解、认识壮族的舞蹈文化。
.png)
图 27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传统元素传播组合及碰撞
资料来源:自摄
设计跳脱出符号化的框架,如图 28将壮族色彩斑斓的绣球及飘带所散发气韵写意地表达在地面引导性铺装中,并巧妙结合交通空间的部位,通过抽象与重构策略将单元相互连接,使得元素间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实现传统意向的现代化转译。
.png)
图 28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传统元素传播
资料来源:自摄
4.3 主入口壮乡文化展示中心
武鸣壮乡特色小镇的的营造理念是以主题旅游小镇开发及全域旅游作为载体,通过对传统聚居地演艺、酒店、情景消费等内容端设计的再打造,安置教育园区农民就业的同时打造“壮文化”特色旅游小镇,以壮乡文化传播的为动力,布局B2B(松旅网)+ERP+APP渠道整合及轻资产输出,激活及滚动孵化本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武鸣今后的经济及社会文化双发展贡献力量。
.png)
图 29 武鸣灵水壮乡小镇入口庭院围合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4.3.1 入口序章前庭
入口以艺术感铜鼓及景墙中庭,以中式园林建筑风格为主调,采用了徽派民居中“四水归堂”与中轴对称的设计格局。明堂内外皆为庭院,将典型的壮乡风格及纹样融萃空间其中,将景观带集中引向中轴线之上的镂空绣球雕,满地壮锦(景),绿荫漫野,“一院纳宝”(如图 30),华彩而恢弘的序章引导来访者进入迎客前堂(传统建筑中的倒座)。
.png)
图 30 出入口广场平面图
资料来源:根据 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绘制
4.3.2 四水归堂正庭
全玻璃外墙的迎客前堂之后侧,直接可以看到恢弘的中庭。没有放水,尺度较常规传统民居内的公共属性建筑,如祠堂中庭还是大了很多。天圆地方的设计传达出温润和寂寥的不同气质,以现代方式打造的灰白色砾石为底,一株绿植生机盎然,它是生活乐土、理想彼岸,内心深处所追寻的精神原乡点亮全庭院空间。
.png)
图 31 壮乡文化展示中心主中庭
资料来源:自摄
沿着轴线继续往前,才是正堂,现暂时作为回迁点的营销中心及小型服务中心使用。西侧生态博物馆孕育其中,雨季时节,雨水从四方的檐壁倾泻而下,汇于一院,在江南文化里,寓意着财源风水,也寄托着家人的团圆的美好愿望。走廊上壮族织锦悬垂,空间界面渲染出兴起喜庆的欢歌愿望。
.png)
图 32 壮乡文化展示中心西侧穿廊
资料来源:自摄
日本平庭一丘壑容纳天下山水,容纳根植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想象与生活情趣,成就了东方审美的一个又一个巅峰。
.png)
图 33 壮乡文化展示中心内廷
资料来源:自摄
4.3.3 民俗生态博物馆
民俗博物院致力于壮民族本源性的文物、民俗、文化研究,展示了壮乡民俗文化研究的新风尚。对当地的文化产业也将起到促进作用。它将成为灵水壮乡文化小镇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收藏、教育、研究的基地和传播中心,为广西文化强省南宁文化强市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png)
图 34 展示与宣传结合的壮乡文化展示中心
资料来源:自摄
建成后的民俗博物院将具有集文物保护与展览、民间生活体验、民间艺术展演、民间祭祀和旅游等功能齐全的民间文化示范区,和灵水现有的旅游示范区、里建华侨产业区、太和自在城康养示范组成的“歌圩文化"、”戏台文化“完整的活态链文化,展现武鸣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存。
.png)
图 35 壮乡文化展示中心生活生活场记纪实
资料来源:自摄
天气晴朗之时,阳光从天井处洒落院内,孕育着院内的一草一木,年年月月,筑造一方涤荡心灵的净土。
4.3.3 照壁后庭
沿主轴线穿过营销中心玻璃门,路线收口于后庭。沿路边对应着营销中心后出口,设置了景观平庭,星罗点缀于景观大道一侧。
.png)
图 36 营销中心后出口隐壁及平庭
资料来源:自摄
.png)
图 37 营销中心后出口平庭
资料来源:自摄
当行走于其中,每一次空间转换先看到园林,再进入到下一个空间。方寸天地,一围一合,中正庄严,一庭一堂,取千方尺度,引四水归堂入居所之中,延续了中国人千百年的礼序。
4.4 绣球歌海广场
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比赛是在规定时间内把绣球抛进高杆的圈内,看哪队进的多,在场地的一面把球抛出后立刻跑到对面捡球再抛,气氛紧张热烈,很有观赏性。同时,抛绣球求偶也是歌圩求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绣球是壮族文化中爱情的象征。
.png)
图 38 绣球歌海广场平面及夜景
资料来源:广西武鸣县武鸣灵水壮乡小镇 景观提升工程相关文本及宣录内容
在山歌元素的运用上,将歌词与雕塑小品灯光结合,将名人故事化为剪影形式演绎,以突出歌圩文化之歌元素。
.png)
图 39 绣球歌海广场实景
资料来源:自摄
4.5 回建安置区民宿
沿着中轴线,进入家门,便是一个“归堂”式样庭院。建筑南北向为主,这方庭院,恰好于正堂和门厅间形成一处过渡的闲逸地带,以四季时光为载体,存乎天地于一心。
.png)
图 40 民宿内廷四水归堂
资料来源:自摄
造一方天井,采天地之灵气,四水归堂处于熙攘的“活动空间”与家之间,容万物,乃为圣境,留出一处空间的“留白”——用四水归堂独特坡屋面建筑揽住阳光细雨与清风,将城市的喧嚣挡在身后,每当下雨,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让四时美景在这里停留。“在各种不同的空间中,我们期望家里的空间是安静的、留白的,让人不自觉放松下来,这便是四水归堂重新融入生活的初心。”
.png)
图 41 民宿内廷围合与建筑衔接
资料来源:自摄
“四水归堂”包含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东方儒学之中的礼序、对美好生活的寓意。庭院成为 了“会呼吸的房子”。既利于采光,同时高墙遮住了直射的阳光,把热浪挡起来在墙外,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在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
一位日本建筑学者曾这样描述古徽州的民居“站在这里仰视,四周是房檐,天只有一长条,一种与外界隔绝的静寂弥漫其中。这,就是四水归堂了。”站在民宿围合之中,天井在正堂和门前形成了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别有洞天在这方寸天地——晴时阳光洒落,雨时水流沿四檐跌落,风、光、雨、雪,汇聚一处,四时皆景。
.png)
图 42 民宿内廷建筑界面围合与建筑衔接
资料来源:自摄
“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这正是天井院意境的真切写照。
四、总述及展望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除了木结构的机构体系以外就是建筑的群体性。建筑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自适应“的演进,“天井院”空间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展现了开合有序的空间变化,冲淡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建筑和其所在的场域甚至山川湖泊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从一座宅院的“四合”之制,到北京故宫多重四合院落组成的建筑居住群,天井及其围合构成的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环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成为“四面围合”却又“通透流畅”的中国传统建筑群漫长自“生发”过程中代表性的特征形式,这些有着特定文化涵义的地理场域下的聚居地,影响着其中的宅院的安基、使用。“后解释”性的图底关系增强了传统村落无形产生的,在受地域影响“自选择”结果中展现出自我的独特的空间艺术魅力。
对于中国风水学及朱明理学浸染已久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或全部抛弃都过于偏激,“这些村落代表特征的形成,与长期自然环境下人类聚居地习惯性的自然选择不无关联,相应反作用于漫长的文化传承。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1,作为特殊的遗产及其传承方式,“这些文化遗产资源有灿烂的过去,也要有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能健康地走向未来”12。
同时,在漫长自然生发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演化发展中积累的“内生积极因素”及自适应性的各种人居“生态措施”,也是现代人居环境的人性化建设者必然要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在历经数千年洗礼之后的传统民居,"天井"无论在空间形式上还是在建筑中采光、遮阳、通风、排水等功能上,都对建筑的空间设计产生着启迪作用。
【基金项目】
南宁学院科研课题“广西新农村建筑中地方文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课题编号:2016XJ18)
南宁学院科研课题“广西传统建筑民宿改造创新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19XJ31)
注释:
1 第一作者:王菁(1976-),中国城投西南局设计研究院总工办总工,建筑学高级工程师,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硕士学位,1998年广西大学建筑学毕业,工程学士。
2 *通讯作者:蓝志军(1983-),男,壮族,广西武宣县人,南宁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主管科研副院长,2012年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学位,2007年广西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邮箱:470891383@qq.com
3 童寯《园论》提到,“今日所谓江南,主要指江、浙两省,清代曾包括安徽。在唐、宋,则除江、浙、安徽外,还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以及更西省份”。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皖南徽州逐渐成了华夏名区,“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安徽在区位的过渡特征与文化的多元构成,最初的印象远不足以涵盖这个人文地理范围的广度与深度。
4 王耘著.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与生态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5 “天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姑为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原指天井是四面陡峭、中间低平的作战地形。
6 “四面陡峭、中间低平的作战地形”
7 被动式节能是指建筑通过本身形式、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设计,来收集和储存能量,使建筑物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形成自然循环系统
8 柳宗元语。见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9 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目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是酷爱唱歌的壮族人民比歌赛智的传统节日。
10 壮族先民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
11 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的观点
12 前故宫院长单霁翔在“介绍故宫保护及发展历程”巡回演讲中中多次转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