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营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卢华辉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卢华辉
[导读] 摘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要着力治理自然环境污染。
        延平区东坑林业站  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要着力治理自然环境污染。随着林业生态的稳定发展,营造林技术成为绿化重点,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应采用先进的营造林技术,提高植被覆盖率,以更好地发展现代林业。
        关键词:林业;营造林技术;问题;改善;对策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文章分析了林业营造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时栽植、科学规划、防治病虫害等改善措施,以期提高林业营造效果,加快林业种植进程。
        2林业造林技术
        (1)播种造林,即直接播种树种,操作流程简单,无须整体育苗,优势较大。但播种造林也存在一定缺陷,对土地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土壤具备充足的养分,不能频发自然灾害,种植环境稳定。播种造林后期还应抚育幼苗,做好养护工作,以保证种源充足。
        (2)分植造林,将树木根、枝植入土地,减少育苗时间,保证幼苗生长效果。分植造林流程简单,成活率较高,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无法携带原树木优良基因,后期生长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3))植苗造林,持续栽培与种植作为造林材料的苗木,突破土地限制,发挥树种效用。植苗造林中幼苗的生长速度较快,但培育流程复杂,需要完善操作方法,投入成本较大。
        3林业营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
        3.1忽视整地工作
        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为树木生长提供优质空间,也有利于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降低造林难度,提高营造林工作效率。但当前造林过程中并未重视整地工作,树木存活率较低,无法保证当地的经济效益,影响后期的造林效果。
        3.2树苗管理不科学
        营造林后期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部分造林户为了节约成本,并未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仅采用简单方法种植苗木,没有结合树苗生长情况预防和治理病虫害,无法保证林业营造林工作顺利开展。
        3.3营造规划不合理
        当前营造林工程中存在设计不合理问题,没有充分结合当地地形与气候特点,实际造林效果与设计存在偏差,降低了营造林建设效率。同时,部分营造林工程设计人员并非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造林知识,无法合理应用先进造林技术,其他区域也缺乏合理规划,无法达到预期的营造林建设效果[1]。
        4林业营造林技术策略
        4.1适时栽种苗木
        4.1.1苗木保鲜
        苗木中存储水分较多,若挖出后散失较多水分,则会影响成活率。对此,在苗木起苗与栽植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做好保鲜处理工作,比如在起苗前应充分灌水,增加水分吸收量,并控制苗木起苗栽种时间,避免长时间风吹日晒,定时喷水,充分保护苗木。条件允许时,还应对苗木根部进行泥浆蘸根,或者在水中浸泡苗木根部,增加水分。工作人员还应在栽植阔叶树种时合理修剪苗木根部,适当截干,多培土,保证苗木充分吸收水分。造林期间可以采用就地造林与山上育苗等方法,或者利用容器育苗,覆盖薄膜,减少水分散失量,提高苗木成活率。
        4.1.2科学选苗
        营造林工程中,选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应根据种植区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科学做好选苗工作。林业工作人员应进行实地考察,记录相关数据,在与专家讨论后确定最佳树苗。对于特殊区域,还应保证实现生态与环境价值。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种植合适的树木,提高了营林水平。


        4.1.3适时栽种
        林木造林应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掌握适时原则,确保幼苗生长旺盛,具备良好的生态生长环境,以便栽植后可以快速恢复生机,在土壤中吸收更多水分,提高成活率。春季解冻后,土壤中存在大量水分,幼苗开始萌芽但并未发芽,栽植后可以快速恢复,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因此,春季属于造林最佳季节。夏季造林时应结合当地降雨情况进行,既可以选择容器育苗,也可以采用直播造林技术。秋季造林时应严格掌握造林时机,避免过早或过迟,影响苗禾生长发育效果。造林时间过早会导致苗木干枯死亡,造林时间过晚会因土壤冰冻无法恢复苗木根系,降低苗木成活率。除此之外,栽植时还应保证合理的坑穴深度与宽度以及正常舒展苗木根系,加强保护苗木根部,避免损伤[2]。
        4.1.4防治病虫害
        为了提高造林规划成功率,还应在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基础上,有效防治病虫害。林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涂抹或喷洒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防治,管理人员勤加观察,提前做好树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比如在树木检查中,林业工作人员可以预判病虫害情况,较早制定预防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4.2合理规划造林
        营造林开展期间,应提前做好规划工作,设定招投标环节,兼顾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多个因素,考察地域特点、优势、造林条件等,在配置种植地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营林方法,形成新型林业造林模式。同时,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严格落实造林方案。除此之外,应全面考虑林业造林设计、决策以及实施等环节,不断创新营林技术,促进林业造林工作的持续发展。
        4.3引入现代技术
        森林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因此营造林工作开展期间应有效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根据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育方法,保证营造林整体发展效果。通过引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降低营造林资源浪费量,保证经济价值,为当地提供更多创收途径。
        4.4推广造林技术
        4.4.1形成完善可行的林业推广制度。结合当地特色,制定详细的林业推广机制,与市场完成对接,成立林业技术推广基金会,为从事林业工作的主体提供更多优惠,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资金与人力支持。
        4.4.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了保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实施,还应由多个渠道完善推广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成立专门项目组研发林业技术。期间合理运用成熟科技成果,监督管理推广资金的使用渠道。除此之外,还应在统筹规划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合理规划营林方案,坚持发展现代林业,督促各单位实时开展营造林工作,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4.5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相关部门应制定严格可行的森林防火责任机制,县、乡、村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并严格落实,同时,建立长效机制,规范管理森林防火巡护员的工作,提高其履职尽责能力。为了提高民众的森林防火意识,还应重点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悬挂宣传横幅,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以及张贴通报,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围。
        4.6完善营造林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营造林工作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方案,选拔经验丰富、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组织专业培训,使其学习更多营造林管理知识,提高监督质量。或者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为营造林建设队伍增加新鲜血液,促进营造林工程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严格惩处疏忽职守的工作人员,促进营造林工程长远发展。开展营造林工作时,应根据造林面积、造林品种等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保证监督效果。
        5结语
        加强营林造林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经济稳定发展。实际栽种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应结合当地情况审视营林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促进营造林工程稳定发展,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静文.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20(9):81-82.
        [2]钱海成.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乡村科技,2020(12):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