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综合体基坑围护的相关思考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黄华
[导读] 摘要:根据张江科学城副中心项目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现场进度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基坑分区、围护结构选取、基坑加固、支撑及栈桥的设置,结合自身的一些思考及想法可为类似环境下的工程提供借鉴。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摘要:根据张江科学城副中心项目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现场进度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基坑分区、围护结构选取、基坑加固、支撑及栈桥的设置,结合自身的一些思考及想法可为类似环境下的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基坑围护  加固  支撑
        1.建筑概况
        张江科学城副中心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其中核心区规划范围0.87平方公里。核心区北至川杨河,西至哥白尼路,东、南毗邻华夏中路高架和中环线高架,共分为16个地块进行建设,运营地铁13号从整个地块中间穿过,56、57地块位于核心区中部,拟建海科路以南,拟建学林路以东,中科路以北,紧邻上海地铁13号线学林路站。地块总用地面积43793m2(其中56号地块26541 m2,57号地块17252 m2),地上建筑面积约317168 m2,地下建筑面积约156193 m2。本工程由大型酒店、商务办公楼及相关配套商业建筑组成,地上拟建3幢高层建筑:其中56区块规划100m酒店塔楼及160m办公塔楼;57区块规划高320m的1#办公楼。56、57地块及中间规划会堂路作为大基坑共同开发。
       
        图1
       
        图2
        2.基坑工程概况
        本项目基坑开挖总面积约51783 m2,分为11个区先后交叉施工。其中,A1~A6区均设三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15.7~16.1m;本项目160m办公楼、320m的办公楼、100m大型酒店分别位于A1、A3、A5区,三幢塔楼区域挖深分别为17.4m、18.4m、18.7m;邻近地铁13号线运营隧道的B1~B5区设两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12.6m。
       
        图3:场地总平图
        3.周边环境
        本工程场地目前为荒地,场地西侧为张江研创园,基坑与园区内建筑物最小距离为25m;场地南侧为已运营的地铁13号线学林路站及其区间隧道,该隧道埋深约10~13m,本项目与之最小距离为15m;场地北侧为在建科学会堂。
       
        图4:基坑与13号隧道区间位置关系
        4.地质条件
        场地现以空地为主,场地北部有积水。拟建场地地势较为平坦,勘察期间测得地面标高一般在3.76m~5.05m左右,平均标高约4.5m,本设计地表标高取4.5m。场地土层分布有以下两点对设计影响较大:
        a. 本工程场地内第③~⑤3层土为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弱粘性土;
        b. 场地内第⑤2、⑤3层为微承压水层,第⑦、⑨层为承压水层
        5.工程难点
        本项目属于在地铁上方建造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基坑规模庞大、地质条件复杂、超高层工期紧张,具体设计难点如下:
        1. 南侧紧邻已运营轨道交通13号线区间隧道,大面积深开挖对隧道保护难度较大;
        2. 项目工期紧张,需对常规基坑施工工况进行优化,以保证地下室以及超高层塔楼较快回筑完成;
        3. 施工场地紧张,设计中需考虑施工过程中基坑出土及吊装施工便利性;
        4. 邻近的75地块、58地块等地块基坑与本项目基坑同期施工,存在群坑分批开挖工况,分区筹划、降水等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群坑效应以减小群坑开挖对地铁影响。
        其中地铁保护方面,根据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沪市市政法(94)第854号文”,由于深基坑、高楼桩基、降水、堆载等各种卸载和加载的建筑活动对地铁工程设施的综合影响限度,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在地铁工程(外边线)两侧的邻近3米范围内不能进行任何工程。
        2)地铁结构设施绝对沉降量及水平位移量≤ 20mm。(包括各种加载和卸载的最终位移量)。
        3)隧道变形曲线的曲率半径R≥ 15,000m。
        4)相对弯曲≤ 1/2500。
        5)由于建筑物垂直荷载(包括基础地下室)及降水、注浆等施工因素而引起的地铁隧道外壁附加荷载≤ 20kPa。
        为保护地铁设施,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也非常严格,地铁侧环境保护等级均为一级,具体变形控制要求如下:
       
        图5基坑保护等级
        由于本项目为地铁上方建造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并且设计难度较大,针对以上设计难点,本项目分别在基坑分区、围护结构、基坑加固、支撑及栈桥等方面进行重点设计以保障项目顺利进行。以下将总结设计过程中一些思考,以供未来相关项目参考。
        6.基坑分区方案思考
        6.1如何保证超高层进度
        经研究筹划将本工程基坑分为11个区独立交叉、先后施工。其中塔楼结构施工是本工程的关键路线,为保证施工进度,三幢塔楼分别设置在A1、A3、A5区。160m办公楼及320m办公楼所在A1、A3区最先施工;A1区施工完成后施工160m酒店塔楼所在A5区。基于“基坑开挖、塔楼先行”的思路,保障本项目三幢塔楼的工期。
        6.2高层施工情况下,地铁保护
        为控制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考虑群坑效应对已运营地铁隧道的影响,基坑南侧分为B1~B5共5个小区,各小区为两层地下室,开挖深度为12.6m,小区基坑边长不超过60m。
        本基坑东侧58地块基坑同期施工,为考虑群坑效应,邻近58地块A4、A6区基坑边长控制在100m上下。
        6.3通过开挖工况交叉以加快基坑施工进度
        传统围护设计中,中隔墙先开挖侧B0板(地下室顶板)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开挖后开挖侧。若采用传统开挖工况,A区开挖顺序如下:
        1、先开挖A1区和A3区;
        2、待A1区和A3区地下室顶板回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A4区、A5区;
        3、待A4区和A5区地下室顶板回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A2区、A6区;
       
        图6传统开挖工况
        由于本项目工期非常紧张,若顶板开挖完成后再开挖后开挖侧,很难满足进度节点要求,为此对开挖工况进行调整以加快地下室回筑速度。
        设计单位针对相邻基坑分区的开挖提供两套方案。方案一:中隔墙先开挖侧底板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开挖后开挖侧;方案二:中隔墙先开挖侧B2板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开挖后开挖侧。其中方案一中先开挖侧需设置刀片墙以策安全。施工单位可依据实际施工组织及工期要求选取开挖方案
        具体分区筹划如下:
        1.先开挖A1区和A3区;
        2.待A1区B2板回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A5区;
        3.待A3区B1板回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A4区;
        4.待A4区和A5区地下室底板(方案一)或B2板(方案二)回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开挖A2区、A6区;
       
        图7中隔墙交叉工况区域
        7.围护结构的选取
        7.1地墙深度及厚度选取
        由于本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场地遍布⑤2、⑤3层微承压水层,为隔断该承压水层,整个基坑外围设置1m厚45m深地下墙,该地墙下部存在4~10m构造段。
       
        图8围护结构平面示意图
       
        表一:围护结构类型
        7.2地墙地墙止水帷幕选取
        由于基坑南侧邻近地铁隧道及同期施工的其他基坑,本基坑南侧邻地铁100m范围内设置45m超深三轴搅拌桩槽壁加固,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同45m深地墙一道隔断微承压水层,作为“双保险”保障运营隧道安全。
       
        图9 槽壁加固平面示意图
        7.3基坑加固
        为保护地铁,B1~B5区采用满堂加固+抽条加固,满堂加固范围为第三道支撑底至坑底以下10m,抽条加固范围为第二道支撑底至坑底以下10m;A1~A6区基坑邻近地铁侧采用10m宽裙边加固+抽条加固,裙边加固范围为第三道支撑底至坑底以下6.7m,抽条加固范围为第二道支撑底至坑底以下6.7m;
        对于邻地铁侧三轴搅拌桩单桩水泥掺量需通过试验确定且>20%以上,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2Mpa。
        本项目塔楼区局部深坑较多,落深较大,为保障开挖局部深坑安全。对于坑内相对大底板超过1.5m的局部深坑,采用Φ1000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深坑边坡加固 + Φ1000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深坑封底加固,加固深度不小于局部深坑落深2倍。
       
        图10
        8.支撑及栈桥思考
        为保障塔楼施工节点,塔楼核心筒需在不拆撑的情况下率先回筑施工。
        为此支撑布置需考虑以下两点:
        支撑布置尽量避开塔楼核心筒结构;
        当支撑无法避开塔楼核心筒结构时,可在支撑中预埋型钢,当塔楼回筑到支撑位置时,可先凿除穿核心筒位置支撑预留型钢外围混凝土;
       
        图11
        支撑设计中,第二道支撑与B1板间保持一定距离,此时可以保证在第二道支撑不拆除条件下回筑B1板。
       
        图12
       
        图13
        相比于拆第二道支撑做B1板,在B1板达到设计强度后,同时拆除第一、二道支撑,可节省拆一道支撑的时间;
        由于先开挖侧第二道支撑保留,后开挖侧开挖过程中,B2板无需设置斜抛撑,节约了工期及造价。
        结束语:
        在地铁上方建造超高层综合体时,既要考虑地铁保护又有考虑超高层塔楼施工工期要求,分区筹划及开挖工况中需综合考虑工期及地铁保护;围护结构及止水帷幕需综合考虑地铁保护的要求,中隔墙设计需满足交叉工况要求,本文通过简单描述,讲解了如何在复杂条件下对基坑围护相关问题的解决及相关数据,可对类似工程提供相应参考。
        参考文献:
        [1]罗钦桥.某大型深基坑支护选型及施工技术探讨[J].福建建材,2013(53):142…
        [2]黎洪昆.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居舍,2018(13):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