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策略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刘建国
[导读]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中型河道治理进度较快,而农村中小河流治理由于多种原因,治理进度较为缓慢。
        周至县水利工作队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中型河道治理进度较快,而农村中小河流治理由于多种原因,治理进度较为缓慢。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治理重点不明显、河段选择不当等问题是初期治理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满足防洪安全、满足水生态文明与适应科学治理的要求,文章对中小河道治理问题与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小河流;存在问题;治理策略
        引言
        当前,新农村建设参与治理的中小河流中,多数河流存在着群众乱倒垃圾河道淤塞,没有统一进行治理防洪标准低等问题,进而稍微降雨形成洪灾,过几天又会产生干枯局面等问题,对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造成较大不利。因此,对中小河流进行有效治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水生态文明,促进文明乡村建设,保障当地群众安居乐业。
        1中小河流治理的现状分析
        以我县县域内河道为例,结合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虽然在治理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提升工程效益,并不断优化。
        1.1治理范围
        在对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限制条件,治理工程覆盖城镇河段和农村河段,主要是防洪工程。对于流域面积较大的山区河道,由于径流乡镇比较少,导致治理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参与治理的河道比较少,治理效果不突出。
        1.2资金条件
        结合治理规划规定,中小河流治理涉及到的附属设施、占地拆迁等投资来源于地方政府,而主体投资是由国家解决的。但地方财政存在较大差异,对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相关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方案设计提出各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案的合理性。由于占地、拆迁等问题无法处理,对于需要退堤拓宽的河段不得不加高防洪堤,此种方式能够保障河流的防洪安全,不仅使堤背地面与堤顶存在着较大的高差,还会造成加高后堤岸衔接困难,或者堤岸高程出现较大的突变问题。
        1.3防洪安全与自然生态出现冲突
        对于现状河道上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多数是错综复杂的,自然带状生态林分布于河道沿岸,这些生态林对于堤岸防冲刷有着重要作用,但生态林保存与新建或高防洪堤出现冲突。除此以外,坡陡流急的山区河流,护坡生态防护也会与新建防洪堤抗冲安全产生一定的矛盾。
        1.4与城镇发展不协调
        目前,各乡镇发展规划已趋于完善,有的河流建有多座桥梁,为了营造上游水面的景观,部分河道建设景观拦水坝。从地方发展角度分析,这些建设与规划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着较多问题,如部分拦河坝与已建桥梁出现阻水现象,并将洪水位提升。部分道路地面高程较低或者出现侵占河道等现象,这些都对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不利。部分区域要求必须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对中小治流方案进行治理,虽然发展规划并不完善,但对治理方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与治理工程投资的严控要求出现矛盾。
        2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策略
        2.1治理范围的合理确定
        强化现场调研工作属于前期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对河道治理目标、存在问题、河流特点等的调查,全面掌握河道变化规律,并结合河道的实际特点,对河段进行优先治理。在治理项目过程中,还要根据左右岸以及上下游关系、治理目标等,结合河流治理规划,确定治理范围,并以规划作为基础,可适当做出调整,充分调动起当地群众与地方政府参与河道治理的热情,以确保中小河流治理的顺利开展。


        2.2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
        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合理确定治理方式是其工作难点,根据治理项目,大都以防洪建设为主。中小河流形式复杂、问题多、数量大等特点,通过治理工程对防洪标准提升难度较大,在经济与技术角度分析也并不合理。因此,结合河道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治理方式,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优化。第一,河段分类治理。将河道按所处位置与河段特点进行分类,同时采取适宜策略对河段进行整治;第二,治理方法的选择。河道上游大都属于山区河段,此种河道坡降较大,洪水存在时间短、流速大,治理过程要以护岸防洪为主,尽可能避免水灾与盲目修建提防。如果条件允许,可采取淤地坝拦等方式。一般来说,河道中游大都是浅丘河段,流域面积大,河道往往存在着洪水陡涨、河床宽浅不一的特点,在治理过程中,以种植树种为辅,以固岸防洪为主的方式进行。平原河段往往地势比较平缓,河流两岸地形高差比较小,人员多,因此,就要采用生物方法与防洪建设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第三,生态治理。中小河流中,降低了河流物种的多样化,且人居环境质量受到护坡护岸等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受治理破坏的影响,相关学者通过对传统治水方式的反思,认为水生态系统受到传统水利工程的胁迫,并提出环境修复、生态水工学等概念。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治河技术与经验的同时,强调景观效应与保护生态在整治河道中的作用,对于生态护坡技术等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在应用新型生态治理技术过程中,要从保护物种多样化、受损水系统等方面,给河流以空间,完善建筑逃生系统,避免洪水居住作为防洪的重点工作,进而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河流系统的稳定与良性循环。总之,河流清障整治是治理河道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更好地优化河道泄洪能力,就要对拦河坝进行改扩建,并责令相关部门对于阻洪严重的跨河桥梁限期进行整改,以降低洪水位。
        2.3河道整治技术
        对于不同河段治理方式进行明确以后,还要深入探究技术策略,以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生态环节与技术可靠的目标。第一,合理设计护岸工程。依据现有工程案例,受较多复杂因素影响,造成河岸坍塌现象。而河水冲刷会引起山区河流出现坍塌,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浆砌石或者埋石混凝土固岸,以稳固的基岩为基础。人为破坏、缺乏完善的河道管理等都是引发坍塌的重要因素,另外,冲刷也会引起部分急弯河道凹岸出现坍塌,对于此类河道,要强化管理力度,避免冲抛石填底,并对河段位置进行分析,将生态护坡或者固岸设置于上游的岸坡;第二,堤防护坡设计。一般来说,平原区或者浅丘河段需要建设堤防,其目的是对大片农田或者乡镇进行防护。堤防护坡进行设置过程中,要将固脚设置于堤脚处,采用防冲护坡设计常水位以下的堤坡,以保障堤防案例,避免受到冲刷,河岸原树木尽可能保留,以此构造生态护岸,确保内侧地面与堤顶衔接要平缓,超高部门则要修建防浪墙。设计河道治理方案时,先要考虑防洪需要,在设计防洪堤时,还要根据整治以后的河道形势。将堤防固脚按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要高出拦河坝常水位0.5m以上,按照原堤防基础对河堤上部进行加固,同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考虑水流速度设计草皮护坡;第三,堤岸生态防护技术。如何合理选择生态护坡材料是治理河道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工程的经济效益。结合项目实践,由于没有与业主、设计以及审查部门相协调,导致河道治理中,以混凝土预制块护坡为主,此种护坡在防冲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给河流系统与水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因没有对水情综合分析,部分项目利用普通草皮进行护坡,导致汛期洪水与草皮生长产生矛盾,生态护岸效应得不到发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河流治理方案设计过程中,要深入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确定治理范围。在对治理方案进行选择过程中,对清障整治技术进行考虑,并通过跨河建筑物改造,以降低洪水位。同时还要加固河岸,保障河流防洪案例。在满足行洪案例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生态护坡技术,以达到修复边坡环境,提升抗滑动与抗冲蚀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按照坡面土壤侵蚀,降低洪涝灾害,优化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岩.浅谈河道治理工程中存在问题及措施[J].地下水,2016(06):224-225
        [2]王建伟.河道治理工程工程地质条件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02):99-101
        [3]董仲源.辽宁省阜新市柳河河道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探析[J].地下水,2017(03):148-149
        [4]穆长军.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6(04):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