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本文是在城市品质提升背景下对江门市区滨水地区绿地与照明现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品质提升的发展理念及发展目标,从大数据分析、生态低碳照明、三道贯通并行、详细节点设计、文化融入等规划策略,为江门市区滨水地区的绿地与照明规划融合同步规划设计提供探索的平台,制定滨水地区指引导则对优化滨水景观空间和城市界面,提升滨水地区环境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滨水地区;品质提升;绿地与照明;三道并行;指引导则。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九大精神,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江门市提出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建设美丽山水特色侨乡,努力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迈向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品质之城”。
江门市作为珠三角岭南水乡特色明显的西岸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因航运及区位优势,江门市区沿西江、江门水道、天沙河、睦洲水道等滨水地区带状发展,与圭峰山、白水带、龙舟山等自然山体,形成山水环绕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江门市区发展及更新,市民对滨水地区的照明不足、绿地紧缺、设施残旧等问题提出改善需求,重点是结合江门市区百里水岸的特色资源,增加滨水地区亮化照明,整治滨水界面以及营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亮丽滨水彩带,侨乡优美水岸公园。
二、滨水地区绿地与照明现状认知
2.1绿化总量充沛、各段建设不一
现状江门市区滨水地区的绿化茂盛,但由于建设年代不同、开发程度不一等原因,总体的绿化也有较大差异。滨江新城段的现状绿化总体情况良好,沿岸建设的滨水公园大多为近年修建,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园林艺术等方面建设较好。老城人文段的现状绿化充沛,沿岸绿化缺少整体性的梳理与装饰,色彩、层次单一,缺少亮点。生态田园段的现状绿化大多处于自然生长形态,树木茂盛、杂草丛生。
2.2岸线功能形式多样、品质差异较大
现状江门市区滨水地区岸线功能形式多样,分为生活型、生产型、商业型、公园型、工业型。天沙河、江门河多为生活型,潭江河、西江多为工业型及生态型。江门市区河岸多与防洪堤相互结合,缺乏统一景观性,总体河岸类型较为混杂,不同类型品质差异较大。滨江河岸品质较好,天沙河、江门河岸品质一般,潭江、江睦水道河岸品质较差,均未能充分发挥滨水地区的景观作用。
2.3文化旅游设施深厚,配套设施缺乏特色
现状江门市区滨水地区周边分布大量具有华侨特色的文化、旅游设施,但配套设施在形式与风格方面,缺乏地方特色。公共厕所、垃圾桶、座椅等设施由于年代久远,较为破旧,亟需维护及更新。
因水而兴的江门城区随着航运的落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滨水河岸逐步以满足防洪、交通功能为主,忽略了人与自然空间的交往,滨水绿化空间、城市照明体系缺乏有效的建设指导原则,导致滨水空间、照明体系形式多样、杂乱无序。同时,由于行政管辖的限制因素,建设时序不一,缺乏维护资金等因素,导致滨水河岸绿地规划与照明规划问题逐步凸显。
三、品质提升背景下的绿地与照明规划趋势及目标
3.1规划趋势
城市品质提升实际是贯彻落实国家倡导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发展理念。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品质提升实质是城市空间的扩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增强和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的服务功能和水平。
3.2规划理念
梳理江门市区城市空间的山水格局,强调与山水廊道的相互呼应,构建8分钟见绿的城市滨水绿化网络。把三道并行(滨水步道、健身跑道、自行车道)融入整体规划,通过江门侨乡特色文化植入,与滨水空间、照明体系的相互融合,构造特色滨水公园活力带。
3.3规划目标
以全面提升江门市区城市品质,改善生态宜居环境为主线,构筑江门市区滨水地区亮丽滨水彩带,优美滨水河岸绿化空间。通过采取功能复合、特色融入、需求导向的规划策略,修复滨水地区生态绿地,串联沿线公共空间、慢行系统及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从而促进江门市区扩容提质,协同发展,构建生态宜居名城。
四、滨水地区绿地与照明规划策略
1、规划引领、需求导向
遵循规划引领、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以人的集聚度和设施的使用率为导向,以现有水系、绿地、公共建筑附属空间、特色街区等为载体,指认热力较高的滨水公共空间的节点和廊道。未来应关注公共空间的内涵和外延,串联周边高品质节点,进而丰富内涵,提升使用效率。
2、蓝绿为本,文化为媒
充分结合江门市侨乡历史人文特色,依托现有山海江河与一体的蓝绿本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要素的作用,打造具有可识别性的独特江门滨水绿地与照明规划空间。
3、结构均衡、三道并行
创建结构合理、连续贯通的滨水绿化开敞空间系统,即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资源配置、城市结构、旅游资源等情况,合理地进行滨水空间规划。从江门市区层面来看,西江、天沙河、江门河为主要河流,把江门市区环绕成环状的水系格局。五邑大学、东湖公园、滨江体育中心及若干城市绿地等,又形成了指状和锲状的开放绿地结构。这些共同要素组成了江门市区 “玉带联珠”的景观结构,形成丰富多彩的滨水开放空间体系。规划把三道并行(滨水步道、健身跑道、自行车道)的理念融入整体规划,与滨水空间、照明体系的相互融合,构造特色滨水公园活力带。
4、建立秩序,绿色照明
对江门市区滨水地区全覆盖的城市照明规划分区,防止景观照明过度发展,为使众多的照明对象有适当的区划关系,以便针对照明对象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既有利于展现和突出照明对象的区域特点,也有助于形成江门城市照明的整体特征,同时便于实施建设和管理。古树名木及大树的照明应本着生态原则,严格进行控制照明,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5、景观宜人,设施多元
从人可感知的视角出发,对江门市区滨水地区公共空间进行调研,根据使用者的行为痕迹、活动行为特征等,进而创造可感知的城市公共空间物化环境。以使用者生理需求为导向,结合使用者行为痕迹,重新设计公共空间内部的步行系统,配置各种设施和场地。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为导向,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建设公共空间网络,构建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利用建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和场所感。
五、结语
江门市区滨水地区的绿地与照明规划融合同步规划设计为创造天蓝、水美的滨水空间提供探索的平台。规划引入民意调查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了解不同时间段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滨水公园的使用效率,通过gis模型的数据分析,均衡布置重要节点滨水公园,创新性地提出滨水三道并行贯通的理念,强调滨水空间必须落实滨水散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的无障碍连通。同时,提出对滨水地区的要素管控及导则指引,是江门市区滨水地区详细规划的重要技术指引,对优化滨水景观空间和城市界面,提升滨水地区环境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瑞瑶.基于活动特征的深圳滨水公园夜景观营造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2]朱琦.中小城市滨水地区功能策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以费县映文南片区城市设计为例[J].智能城市,2020,6(12):145-146.
[3]王一淋.从公共服务角度探析城市滨水夜景观照明设计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20.
[4]周蓓蓓.城市公园水景观照明的公共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5]张悦.健康城市理论指导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