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与金融扶贫协同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孙艺宁
[导读] 摘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贫困问题,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财政局  山东省烟台市  265700
        摘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贫困问题,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的新阶段,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财政资金作为扶贫的主要手段,如何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用、管理扶贫资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准确识别当前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当前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对更好的发挥扶贫资金的减贫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融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克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在加大财政扶贫力度的基础上,引导金融资源注入贫困地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扶贫,共同助力脱贫攻坚战。本文主要对财政与金融扶贫协同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财政扶贫,金融扶贫
        1我国扶贫的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概况
        1.1扶贫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门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核心部门,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主体。精准扶贫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贴息以及财政税收优惠这三个。(1)转移支付。目前我国政府对偏远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正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以及转移支付力度来推进精准扶贫。对于发展贫困区域经济、增加贫困人口预期收入的各项经济、技术、生产活动,比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等,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2)贴息奖补。贴息奖补是指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进行担保贷款贴息及奖励补贴,由此产生的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通过贴息奖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有效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扶贫。(3)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指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通过税收优惠,让贫困人口免除或减少税负、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精准扶贫,从而保证其收入更多的自己持有。
        1.2扶贫的金融政策
        我国最早的金融扶贫开始于1986年的扶贫贴息贷款。以往金融扶贫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扶贫瞄准对象不够精确,二是存在政策实施后续风险。因此,精准扶贫的金融政策提高扶贫个体的准精度并加强对放款的风险管控。当前精(1)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包括对产业和个人的精准扶贫贷款,用来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的产业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具有扶贫带动作用。(2)扶贫小额信贷。为助力精准扶贫,专门为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提供的、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的信用贷款,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3)扶贫再贷款政策。扩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优先支持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的产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4)征信助力精准扶贫。普及和宣传征信知识,建立信用档案,建设金融扶贫工作中良好的金融生态,提高贫困地区、贫困户的信用水平,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且信用良好的,金融机构可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
        2、财政金融协同扶贫的作用机理研究
        2.1、财政扶贫的作用机理
        (1)直接影响路径,一是通过转移支付等直接补贴的方式,向贫困群体提供无偿的资金,直接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通过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补贴鼓励贫困人口搬迁,改善生存环境;大力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完善农村饮水工程、公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二是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培养劳动者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永久性的摆脱贫困。通过医疗卫生支出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教育支出保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开展等,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为持久脱贫创造条件。


        (2)间接影响路径:通过影响经济总量和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进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从而达到间接减贫的目的。财政支出能够影响经济增长水平,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能够改善贫困者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助推经济增长;资本的投入能够提高产出水平,而贫困地区缺乏资本的投入,产出水平低,增长率也不高,因此政府投资加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增加社会总供给,助推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财政支出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的规模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将税收收入转移至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以提高贫困者的收入水平,刺激消费以扩大总需求;政府购买是指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由政府购买维持供需均衡,带动经济增长。政府还可以通过向贫困地区投资建设,促进社会生产,增加总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2.2、金融扶贫的作用机理
        (1)储蓄服务:储蓄是一项基本的金融服务。对于贫困群体而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储蓄方式,可以获得安全的资金积累渠道和利息收入;其次,能够对资金进行规划,合理分配消费和储蓄,实现财富和收入的合理分配,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对于地区整体发展而言,居民储蓄的增加会扩大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进而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居民财富积累,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储蓄服务能够有效缓解贫困状况。
        (2)信贷服务:信贷服务也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重要服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贫困减缓产生影响:首先,通过向贫困群体提供贷款服务,帮助贫困群体建立正规可靠的收入渠道,平滑消费,改善家庭资金管理,其偿还性有助于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防止返贫现象,还能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效的促进贫困的减缓;其次,信贷服务有利于提高贫困户的个体素质,在提供信贷资金的同时,大多数金融机构会附带技术培训服务,通过技术培训增加了贫困户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对于经济信息的接受度,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3)保险服务: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保险服务,提高其应对灾难、疾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投保人和保险机构防范风险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加上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仅靠储蓄服务和信贷服务难以应对,农业保险是促进减贫的有效手段,既能够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户带来的损失,又能维持农业的正常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的供应。基本医疗保险能够保障贫困群体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
        结束语
        针对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一,搜集各省域的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精准扶贫财政金融的政策文件,对其政策协同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东部、中部、西部政策协同存在的特点与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第二,在构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支持精准扶贫的机理时,将政策主体、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两两之间的协同机理统一纳入整个协同框架内;第三,对存在数据缺失的指标寻找新的替代指标,以保证数据的客观;第四,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拓展精准扶贫的财政金融政策文件的获取渠道。同时会加强对政策文件文本内容的精读力度,改善对实证样本的利用率。通过在以上两点进行改善,从而对样本容量进行补充,确保实证结果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状况。
        参考文献:
        [1]薛婷婷.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下邢台市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1+4.
        [2]张榕健.京津冀金融协同背景下河北金融扶贫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3]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冼海钧.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协同支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以广西为案例[J].南方金融,2017(07):9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