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哈尔滨车辆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路货车厂修企业生产管理现状描述,剖析存在的问题,运用精益理念和精益方法工具,以推行工位制节拍化流水生产为手段,将公司各种检修车全部纳入“一个流”节拍化流水生产,提升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履约能力,同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检修车、精益节拍化、研究与实践
一、前言
目前,我国铁路货车主型车辆为敞车、平车(含集装箱车)、棚车及罐车。车辆检修工厂基本以上述车型为基础,进行工艺布局及生产管理,其它如小汽车运输专用车、特种车等均需要安排特定场地生产,不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产能受限、效率低。本文主要对国铁主型货车与小汽车运输车并行生产存在问题、实施措施及取得的效果进行阐述。
二、厂修货车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方面因既有工艺布局因素,通用货车与小汽车运输车厂修独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二是通用货车与小汽车运输车工位占用及节拍不一致,整合并行生产难度大,生产管理复杂;三是既有资源配置不适宜,需要整合优化。
三、采取措施及实施过程
1.确定生产纲领,推行精细量化生产管理
(1)依托既有资源及生产要素进行产能调研分析。
国铁货车和小汽车运输车主要生产流程是,车辆拆解、钢结构检修、车辆落成、油漆涂装、制动组装以及整车交验。对“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以及不同品种生产节拍分析,整体交验生产能力具备8拍。因采用Just in time拉动式生产,考虑到小汽车运输车占用两个工位,日产8拍,每拍4辆,折合成通用车当量为32辆。
(2)通用货车与小汽车运输车订单分析,掌握客户需求。经市场预测,某企业年度国铁厂修货车6000辆,SQ6厂修600辆,SQ5厂修兼改造300辆。
(3)应用节拍化流水生产思想,确定各型货车搭配方案。各型货车搭配方案基本模式为“M+N”。“M”为检修车数量,“N”为小汽车运输车数量。确定原则是“M+N×2=32”。“M”的品种为敞、平、棚、罐等通用检修车,“N”的品种为SQ5或SQ6。
2.导入精益管理,创新计划管控模式
(1)策划JSQ车的模拟生产线和模拟配送线,将JSQ型车厂修纳入检修主流程节拍化管理。改变以往仅以生产作业计划为拉动的计划体系,建立含盖市场订单预期、经营计划确定、生产计划实现的计划体系。
(2)夯实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计划。按生产流程,将生产主要工序全部纳入生产作业计划,明确责任分工,重点节点控制。
3.科学组织,确保产品实现
(1)明确生产工艺流程,掌握内在关系。国铁检修车厂修生产流程具体为车辆清理、钩缓制动拆解、抛丸除锈、车体拆解、铆工作业、钢结构检修、车辆落成、油漆涂装、制动组装及整车交验。小汽车运输车厂修生产流程具体为车辆清理、钩缓制动拆解、铆工作业、钢结构检修、车辆落成、油漆涂装、制动组装及整车交验。经对比,两大类车型相同工序为8项,占总工序80%,这给两类车并行生产创造条件。
(2)依托工位占用及节拍分析,确定具体生产模式。
两类车并行生产的原则是““M+N×2=32”。结合具体开工车情况,常采用“”20+6”、“22+5”及“24+4”三种方案。以2020年5月为例,全月安排22个工作日,按“22+5”方案进行排产,全月完成国铁检修车厂修484辆、SQ6厂修110辆。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3)依据生产模式,组织车辆“搭配”开工。按“22+5”方案,每天组织国铁车开工22辆,SQ6厂修5辆。22辆检修车车型基本构成为敞车14辆、棚车和平车各4辆。
(4)节拍生产,实现工位联动。将十道工序分成工位,将工作内容分配到具体工位。各工位内容本着节拍时间基本一致的原则,安排具体工作内容。确保实现产线实现节拍化流水生产,实现工位联动。
(5)过程管控,实现合格转序。打破以往设置固定检查停止点的传统方式,采用全过程质量检查的工作方式,实物质量确认、记录审核均在工序中完成,确保产线节拍化流水生产的实现。
(6)最终签发,实现产品交付。在交验工序,依据相关监造细则,对车辆进行最终确认和移交,生成《车统-33并车统-36监造》。
4.基于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1)人员协同互补,建立服从指挥的生产队伍。根据生产方式具体安排,为确保产线及工位人员配备要求,将公司铆工、电焊工以及制动钳工等工种进行整合,统一安排到产线上,由一个单位统筹调度、指挥,发挥“集中作战”优势,完成既定生产任务。
(2)设备升级改造,配备必要、适宜的工艺装备。根据产线及工位需要,配备10套架车设备,改造2套牵引设备,升级4套试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工艺装备十余项。
5.优化物流体系,实施精准配套
(1)物料需求信息化,实现“快、准、精”。以检修车生产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HMIS系统为基础进行车辆信息全过程管理。以“OA”系统和“微信”为辅助工具,进行配件需求信息管理。检修车生产作业信息管理系统自主开发、独立运行,它可以实现从接车鉴定到车辆修竣出厂的全过程信息管理。
(2)物料配送一体化,突出系统性、统筹性。按物料需求信息,分批次、按节拍要求进行配送。组焊件与板型钢件一并配送,13型与17型钩缓统筹配送,制动配件按台份统一配送。
(3)物料使用单元化,立足于具体工位。工位是产线的最小单位,工位附近设置物料存放区域,物料配送到具体区域,最大限度方便工位使用。
6.生产异常快速响应,果断处置
(1)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生产异常响应管理办法》,明确生产要素出现异常时,响应、处置流程,对响应时间及处置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形成了生产异常处置的长效机制。
(2)日常生产异常响应及处置。工位生产发生异常时,按《办法》进行实施。突出响应的时间及处置时间,保证产线正常运行。
(3)定期生产异常统计分析及措施制定。每个月对生产异常进行统计分析,按物料、人员、装备以及质量等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各项生产异常响应时间,处置时间也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落实到具体单位,确保后续杜绝或减少生产异常的发生。
四、取得的效果
经统计,某企业厂修主线全年减少近20个工作日,节约人力、运输以及管理费用800余万元;产线由7拍提高到8拍,产量“当量”由“28”“提高到“32””,产能提升14%,综合经济效益显著。